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
“工人院士”匠心提速中國夢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是中國百年鐵路史上最亮麗的一筆,揭開了中國高鐵發展的嶄新一頁。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今年45歲的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見證了“復興號”的每一步創新實踐。從“和諧號”到“復興號”,郭銳和他所在的團隊為1600多列高速動車組裝配轉向架。如今,這些列車已經安全運行超過40億公里。
“爺爺輩造蒸汽機車,父輩造綠皮車,我造高速動車組?!币患胰际氰F路人的郭銳,1997年技校畢業后,進入中車四方工作。“第一次接觸高鐵裝配,是在2006年?!蹦菚r,公司開始制造時速200公里的高速動車組。組裝轉向架的重任落到了郭銳團隊的肩上。
“轉向架,就是高鐵的‘腿’。高鐵跑得又快又穩,全靠轉向架和它的零部件?!惫J說,轉向架裝配部件有上千個,裝配尺寸數據記錄有上萬條,裝配精度更是以微米計算。當時,國內在動車組轉向架裝配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為了摸清原理,郭銳和同事以廠為家,通宵達旦搞試驗。沒有操作手冊,就從零起步。他們用54天時間查閱資料,資料壘起來有2米多高。資料搜集完成后,再學習、消化、吸收,郭銳記細節,同事記步驟,筆記有10多萬字。歷時兩個多月,郭銳終于帶領團隊成功攻克10余項制造技術難題,其中,他獨創的“四點等高支撐調整先進操作法”開創行業先河,有力保障了我國首批動車組上線。
2014年,時速350公里“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進入試制的關鍵階段,郭銳又接到了“復興號”轉向架的裝配任務。由于“復興號”轉向架采用全新軸箱體設計,裝配精度要求控制在0.04毫米之內,難度極大。接到攻關任務后,郭銳帶領團隊泡在生產車間,連續一周白天夜晚連軸轉,制定了90種裝配方案,經過上千次反復驗證,最終找出了最佳裝配方案,解決了制約“復興號”轉向架制造的難題。
“復興號動車組上有50多萬個零部件,每一個零部件,都要干成精品?!惫J說。有一回,郭銳團隊發現,動車組齒輪箱小軸軸向游隙的精度對“復興號”轉向架的裝配品質影響較大。為此,郭銳潛心攻關,鉆研出一套新的測量方法,成功將游隙測量精度控制在0.02毫米。這套新操作法應用到生產現場后,提高了裝配精度。
從業20多年來,郭銳先后創造了10項行業先進操作法,完成了4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9項,發表論文24篇。
2021年6月22日,第十五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舉行。郭銳的履歷中又新增了一個國家級榮譽,他成為素有“工人院士”之稱的“中華技能大獎”獎項獲得者。這位國內高速列車轉向架裝配技術的帶頭人,再次憑借自己的專業、敬業獲得了社會認可。
與中國高鐵一路同行,郭銳的信念更加堅定——發揮自身所長,為高鐵事業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2012年,中車四方成立“郭銳技能大師工作室”,組織開展“創新攻關、技能提升、帶徒傳技、成果轉化、專利申報、論文發表”等活動。自工作室成立以來,郭銳帶領成員完成創新攻關492項,解決技術難題356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6項,為公司創造效益6000多萬元。在他培養的人才中,已有27人獲聘技師、高級技師。
“我們技能人才趕上了好時代,一個培養和造就高素質技術工人的‘新時代’?!苯衲辏J以全國勞模的身份到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習,在他看來,這是黨對勞模群體的一種褒獎,更是對勞模群體作出新貢獻、建功新時代的一種肯定。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除了干好本職工作,我們更要在項目攻關、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模范引領作用。中國高鐵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每個過程中都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們每名高鐵人都深知肩負的光榮而神圣使命?!疄樽鎳熳詈玫能嚒瘜⑹俏乙簧非蠛蛫^斗的目標。我只有不斷鞭策自己、提升自己,以懷‘匠心’、守‘匠情’、踐‘匠行’的責任擔當,引領和帶動更多高鐵工人學技術、練技能、強素質、增本領,激勵更多年輕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助推我國軌道交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打造中國高鐵國家名片而不懈奮斗!”郭銳說。
來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責任編輯:崔現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