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30年”老碼頭重生記——記青島港“偉麗創新團隊”

    盛夏時節,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前港公司礦石碼頭,陽光熾熱,卸船機轟鳴作業。在這片藍海與紅色鋼鐵、礦石構建的天地里,卻隱藏著一個“綠色世界”——由來自港口一線的科技創新成果生長而成的“科技樹”枝繁葉茂,不斷為山東港口的創新發展貢獻著智慧與活力。

    這一切,因為一群堅定執著的人而交融。他們常年行走在礦石、煤炭、鋁礬土以及大型機械、皮帶流程中間,用不舍晝夜的奮斗攻關,自主改造了全國首個全系統(涵蓋智慧調度、智慧庫場、智慧設備、智慧皮帶流程)干散貨智慧碼頭。

    他們揣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扎根現場,舍小家顧大家,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大寫的“奉獻”,讓一座“30歲”的老碼頭重新煥發了青春。

    他們,就是山東港口青島港前港公司“偉麗創新團隊”,一群窮山距海志無限的山港追夢人。

    志氣——“30年”老碼頭重生記

    “我是1997年入港,一路伴隨著公司發展而成長。1998年我們建成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萬噸級礦石碼頭,2009年成為了全海區首個億噸裝卸公司,先后19次刷新鐵礦石接卸世界紀錄?!痹谛「鄢卮a頭象征著全海區首個億噸公司曾經輝煌的雕塑前,“偉麗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港口青島港前港公司安全環保科技部副經理趙偉麗自豪地告訴記者。

    跟隨趙偉麗步入中控室,眼前幾位身著西服領帶的操作人員坐在不同分區的電腦控制屏前,時而監控生產畫面,時而簡單操作著不同按鈕和手柄。屋內的安靜涼爽與室外的高溫環境形成了巨大反差。

    “這些同事都是以前在現場駕駛卸船機、門機、堆取料機等機械的司機?,F在通過我們的自主攻關,實現了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以前一臺設備至少需要主、副司機兩人戶外操作,現在變成了1人在控制室里同時管控3臺大機,所以大家也從‘藍領’變成了‘白領’!”團隊核心成員、前港公司黨委委員、副經理張杰告訴記者。

    作為大宗干散貨專業化裝卸公司的前港公司,已經經營30年,現有大型設備52臺、流動機械147臺、生產工藝多達50余種,生產流程有200多條。時光荏苒,作為30年的“老兵”,前港公司的設備逐漸步入“老年期”,而且干散貨作業生產計劃變數大,一步有變化,步步趕不上;設備、成本等數據分門別類、各自獨立,統計分析全靠人工,過程繁冗;人機配合、機機配合環節多,安全風險高、勞動強度大。這讓前港的安全運行、提高效率、設備維保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都面臨較大壓力。

    “干散貨公司吃的是‘流程飯’,必須把設備當成寶貝疙瘩!”趙偉麗對此深有感觸。績效指標不變、生產壓力不減,如何能不“傷筋動骨”盤活設備資源,讓老舊設備煥發新青春,讓生產模式實現改造升級,成為擺在前港公司面前的重大課題。

    要改造的設備,技術狀況很不理想,很多控制系統用的是20多年前的PLC,甚至有的設備還在使用老舊的全繼電器控制,與自動化改造條件相去甚遠。前港公司曾多次邀請技術專家到港論證,“這樣的設備狀況和生產模式,升級改造的成功率基本為零?!睂<覀儸F場考察后都打了“退堂鼓”。

    時代賦予了我們夢想成真的機遇,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負韶華?!啊脕碇髁x’行不通,我們就自己干,通過信息化改造實現傳統碼頭升級!”專家的論斷,沒有讓趙偉麗和同事們認命,反而激起了山東港口人骨子里那股舍我其誰的豪氣、唯旗是奪的銳氣、敢為人先的勇氣,逼出了永不服輸的“倔勁”“狠勁”“拼勁”。事實上,趙偉麗和同事們心中是有底氣的。

    從大環境看,山東港口始終把“建設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放在“五個國際領先”發展定位的首位,港口一體化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創新平臺,創造了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等一批全國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

    從團隊來看,趙偉麗25年扎根在一線,身邊有一批在一線摸爬滾打的“土專家”,沒有誰比他們更熟悉一線的作業需求,沒有誰比他們擁有更強烈的改造愿望。這一次,他們就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的核心引領作用,實現從“外源創新”到“內生創新”的轉變,提升港口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體系化攻關能力,牢牢把握創新發展的自主權。她們的想法,也得到前港公司黨委的鼎力支持。

    和研發“北斗”衛星的“國家隊”、“時代楷?!薄斑B鋼創新團隊”一樣,“偉麗創新團隊”是中國眾多創新星團中的一支,而且是一支平均年齡36歲、本碩學歷人員達到80%的年輕信息化創新團隊。盡管“術業有專攻”,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卻大體相同,他們要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海與碼頭上,將奮斗深深印刻在他們的行動中。

    夢想是一粒種子,有耕耘才會有收獲。從2020年3月開啟改造,“偉麗創新團隊”發揚“干就干一流、爭就爭第一”的精神,集智攻關,自己動手梳理電氣線路1000多條,經過30多易其稿,終于畫出了完整的控制線路圖,并自主設計安裝PLC控制程序,為大型設備自動化改造打好了基礎。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里,“偉麗創新團隊”以小港池碼頭為試點,在生產不斷、流程不停的情況下見縫插針,攻克了600余項行業難題,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依托第六代信息技術,研發了融決策、管理、執行于一體,涵蓋智慧調度(I-BOS)、智慧庫場(DYS)、設備控制(ECS)三大系統的“碼頭管理智慧平臺”,賦予9大機種、17臺老舊設備全新的“中國芯”。

    2022年6月,小港池試點的干散貨智慧碼頭正式投入運行,實現了“降低作業強度、保障安全生產、提升質量效率、職工體面勞動”四大革新和九大技術突破,節省現場人力300多名,各項效率效益指標均超過傳統人工干散貨碼頭,大型機械設備有效作業時間較傳統碼頭增加12%、平均能耗率降低10%、人員配置壓減15%、安全風險點降低70%,打造了干散貨自動化作業經驗可復制、方案可推廣、機種全覆蓋、管控全方位、監測全時段、穩定全過程的“山港樣板”,蹚出一條傳統干散貨碼頭自動化改造升級之路。

    情懷——被職工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

    “偉麗創新團隊”有36名成員,包括了70后、80后和90后。他們在不同的年代和眾多新人一起入港,而且在這片土地扎下了根,從學徒、司機、維修工等一步步走上了主管、隊長、經理崗位。

    正是因為深深扎根,他們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感情;正是來自一線,他們對身邊這群兄弟姊妹愛得深沉,對職工的疾苦和所盼更加感同身受。

    “公司光皮帶流程就65公里,比青島地鐵11號線還要長6公里;庫場面積115萬平方米,比160多個標準足球場還大;290多個貨垛,每天進出貨物在30萬噸,各種車輛2500車次、火車2000節(近40列),24小時生產不停機,現場時刻需要很多作業人員?!壁w偉麗說。

    傳統干散貨碼頭生產,從來是人員密集型作業,職工在現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風吹日頭曬,身邊大型機械來往,存在安全隱患。

    “咱自己的兄弟姐妹干這活,能不能再安全點、體面點、輕松點?”這是前港公司領導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趙偉麗和團隊同事心中的執念。

    團隊以小港池碼頭為示范點,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干散貨智慧碼頭,一次次努力,一次次攻關,贏得了一點一滴的進步。目前,已減少現場機械司機30余人、皮帶巡視工160余人、撤編100多名現場理貨員、52名道口信號工,脫離臟苦累險的傳統作業現場,轉入了新的崗位。

    “65公里的皮帶流程,以前要200人晝夜巡護,而且由于工況復雜、人機配合多,容易發生安全事故。我們用‘電子眼’、聽覺分析系統、電子測溫代替人工巡檢,在全國干散貨碼頭中率先撤銷皮帶現場巡檢崗位,徹底實現了人機分離!”團隊核心成員李磊說。

    火車裝車作業,以前需安排6名工人攀爬車廂清掃,又累又危險。團隊研發了國內首臺火車車廂自動清掃設備——自動吸掃機器人,24名清掃人員再也不用爬車廂了。團隊還攻克了“船艙內信號傳輸不穩定”難題,實現了自動化清艙,消除了下到20多米深的船艙開展清艙作業的人員墜落風險。而像這樣的創新,團隊實現了300多項。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帶著對職工的深厚感情,團隊成員把職工的認可視作最大的幸福與榮光,把“往下看”作為自己的責任,把讓職工說一聲好當作自己的初心,真情實意走近職工、讀懂職工,傾聽一線心聲,心中有夢、眼里有光,全力以赴用科技手段把職工從高強度的現場勞動中解放出來。

    如今,更多的職工已經從風吹、日曬、揚塵的作業現場,走進控制室里看監控、點鼠標、按按鈕,改變了舊面貌,真正挺起了新時期產業工人的脊梁,大家干勁更足、歸屬感更強,臉上的笑意更濃了。

    “很多創新成果職工說好,我們心里就感覺特別幸福,特別有成就感。因為被職工需要,所以我們的人生變得不平凡,這是很有意義的事?!壁w偉麗感慨地說。

    奉獻——別樣一種堅守與修行

    “在這個項目上,斤斤計較的人待不下去?!睆埥苷f。

    磨礪始得玉成,艱難方顯勇毅。搞創新,需要守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日復一日的重復、無數挫折、重來和“兩點一線”的折返。團隊攻克每一個難點,背后都有成百上千次的挑戰;取得每一點進步,背后都有數不盡的付出。在他們的世界中,沒有燈紅酒綠,沒有名利得失,有的只是不懈奮斗和人間的至味清歡。

    面對技術攻關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壁壘,團隊全力以赴拔硬釘子、啃硬骨頭,他們千方百計搜集前沿信息,如饑似渴“惡補”智能化、自動化專業知識,沒白沒黑地鉆研無人化專業技術,每個機種的升級都形成了上萬字的可行性報告。面對各系統、各機種相對分散的現狀,他們分工明確、相互協同。面對現場機械設備24小時不停機的生產實際,他們見縫插針,24小時連軸轉,白天設備停一會兒就立即開工,晚上皮帶流程一有間隙就頂上去,在整個創新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做到生產不斷、流程不停。在上千次討論、模擬、試驗中,完成了卸船作業線、裝車作業線全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

    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去哪個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捌疵疾灰欢芨珊?,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這是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的精神寫照。在“偉麗創新團隊”成員心里也有自己的信念:“看準了一條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趙偉麗是團隊中唯一的女性,被大家親切地稱作“趙姐”。而她所在的前港公司2000多名職工中,也只有不到139名女職工,在干散貨碼頭露天作業、環境艱苦、以男性為主體的環境中格外亮眼。趙偉麗大學畢業后進港,25年扎根一線,以柔肩挑重擔,擇一業終一生,全身心從事信息化工作,把全部的青春奉獻給了港口生產一線、科技事業,先后創出32項創新成果,發明2項實用新型專利,有效保證了生產系統性能最優化、運行最安全、效率最先進。

    由于傳統干散貨碼頭自動化改造沒有先例可以借鑒,趙偉麗就帶領團隊自己當先例、自己打造樣本。從第一臺自動化堆取料機改造開始,她就沒有了節假日。天天靠在現場忙碌,經常忘了時間。今年6月,正值系統上線的關鍵期,她已經在崗位上連續奮戰了10多天,每每想起備戰高考的女兒,內心充滿了愧疚。高考最后一天,趙偉麗趁設備調試的間隙趕到了考場外,當女兒考完試走出考場,遠遠看到她不高的身影時,快步跑上前,母女二人緊緊相擁而泣。

    智慧流程項目負責人劉福乾,把兩個孩子交給老人照看,自己連續2個月吃住在現場,自主攻關、反復調試,自主搭建了裝車樓遠程自動控制平臺,圓滿完成國內首例、全球領先的裝車樓火車裝車自動化改造。

    無人庫場項目負責人劉尚旗頂著30度高溫、冒著零下10多度嚴寒,每天在堆場奔走2萬多步,逐一比對現場近300個貨垛,記錄整合10萬余條智慧碼頭建設數據資源,在沿海港口率先打造出智慧庫場平臺。

    李磊為了解決無人清艙裝載機數據的穩定性,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冒著高溫中暑的風險,連續4個月下至深達20米的船艙,采集到8000多份關鍵數據,攻克船艙內信號傳輸覆蓋率不足的難題,改造完成國內首臺遠程操控清艙裝載機。

    薛振為了驗證火車裝車最佳流程,每天測試近100個通訊點,反復推演、修改方案,安全帽系帶的曬痕在他年輕的臉上留下了“功勛章”。

    馬學旭為了驗證上千個自動化卸船機技術細節,每天綁上護膝,在60米高的大機上爬上爬下幾十次,別人上班是朝九晚五,他上班是“朝五晚九”,時常連續幾天不回家,被妻子戲稱為“家里的稀客”。

    馬克思說,“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正是身處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團隊,大家各負其責又互相支持,團結一致,攻堅克難,完成了“全機種自動化”“火車自動清掃機器人”等九大創新突破,獲得16項國家專利和6項行業領先成果。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人的精神意志能產生強大力量,一個人如果有堅定的追求,就會為此克服困難,不懈奮斗,直至最終實現自己追求的目標。在大建港初期,前港公司曾經在艱苦創業中孕育了“馬扎子精神”,而今,山東港口“五種精神”譜系延續,支撐新一代海港科技工作者建設著屬于山東港口的干散貨智慧碼頭。

    一張藍圖干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皞悇撔聢F隊”的成員們,曾經無數次目睹小港池碼頭壯麗的日出日落,在他們心中,也始終夢想著遠方的星辰大海、未來的創新之路。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