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創板開市三周年臨近,市場也將迎來解禁高峰。數據顯示,今年下半年科創板解禁總規模超7500億元,其中7月解禁規模超2500億元,約占全年科創板解禁規模的四分之一。機構和業內專家表示,長期來看,解禁實質上更有利于板塊發展,流通股數量增加有望進一步提升科創板交易活躍度,為機構投資者入場提供更好的市場交易條件,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
解禁高峰將至
7月22日,科創板將迎來開市三周年,大規模集中解禁潮也將隨之到來。Wind數據顯示,按照7月12日收盤價計算,今年下半年科創板解禁規模為7544.49億元,7月共有92家科創板公司共計106.95億股限售股解禁,總市值超過2500億元,約占全年科創板解禁規模的四分之一。若剔除上市首日即解禁的首發一般股份、首發機構配售股份以及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份,7月有77家公司共計104.17億股限售股解禁,總市值超2400億元,為過去三年單月解禁規模峰值。
浙商證券研報稱,今年7月將是科創板上市公司三年“大非”(即控股股東和實控人自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年內不得轉讓首發股份)解禁高峰。2022年,科創板限售解禁總規模是10857億元,“大非”解禁超過4700億元,占43.6%。與此同時,2022年,科創板“小非”(即其他股東自股票上市之日一年內不得轉讓首發股份)解禁規模超3800億元,其中今年8月解禁規模最大,達653億元。
從類型來看,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首發戰略配售股份等占科創板7月解禁規模的99%;從分布行業來看,興業證券研報顯示,電子、機械設備、電力設備、國防軍工與醫藥生物解禁規模居前,分別達1038.7億元、702.8億元、285.6億元、279.2億元和225.2億元;機械設備、國防軍工、有色金屬、電子和電力設備行業解禁市值占自由流通市值比重較高,分別為41%、40.5%、21.9%、21%和8.5%。個股方面,截至12日收盤,7月解禁規模居前的公司分別為中微公司(329.93億元)、瀾起科技(316.61億元)、中國通號(291.26億元)、杭可科技(199.39億元)、西部超導(123.49億元)和南微醫學(100.13億元),解禁規模均超過百億元。
市場影響料有限
國盛證券分析師張峻曉表示,相較前兩年,本次科創板解禁潮應重點關注三個不同:其一,單月解禁規模新高,但增量更多源于非科創50,且壓力不及首輪;其二,解禁窗口更為持續,下半年均面臨較高壓力,前兩輪解禁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今年下半年月均解禁規模達千億元左右,流通市值占比保持在5%左右,相較前期,此輪解禁對情緒的制約可能會更為持續;其三,本輪以大股東解禁為主,集中減持擔憂更盛。
談及大規模解禁的影響,機構人士普遍認為影響有限,無需過度擔憂。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這一波集中解禁潮對于科創板短期走勢會形成一定影響,但實際影響大小還是取決于大股東后續的實際行動,另外,還有一些投資者擔憂造成市場情緒的波動。但從中長期來看,科創板投資仍要看公司的基本面,配置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好公司。浙商證券王楊認為,市場擔心科創板解禁,但其實影響有限,原因在于“大非”解禁后股價往往易漲,“小非”解禁雖有影響,但1月至4月已提前調整,且約260多家公司今年沒有“小非”解禁壓力,7月“小非”解禁占比較低。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啟堯分析稱,從中長期看,隨著限售股大量解禁,流通股數量的增加有望進一步提升科創板交易活躍度,增強機構投資者增配意愿。未來更多籌碼進入流通,將為機構投資者入場提供更好的市場交易條件,進一步打開增配科創板的空間。
中金公司表示,結合歷史經驗,解禁高峰期往往伴隨后續相應減持規模的提升,從資金面角度可能會對資產價格帶來一定短期影響,但中長期影響則相對有限??苿摪迳鲜泄据^多反映中國產業升級和產業自主的趨勢,結合國家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科創板的“科創”屬性成色十足。
來源:經濟參考報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