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網站日前刊發的《2022年5月份外貿形勢分析與展望》指出,今年下半年的就業壓力可能仍比較大,人民收入可能面臨進一步下降風險,國內消費性需求大規模增長的可能性不高。
全文如下: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網站日前刊發的《2022年5月份外貿形勢分析與展望》指出,今年下半年的就業壓力可能仍比較大,人民收入可能面臨進一步下降風險,國內消費性需求大規模增長的可能性不高。
這篇分析文章稱,從5月份數據來看,進口環比增長趨勢處于低位,明顯低于出口的恢復速度,反映生產驅動和消費驅動的進口需求均面臨較大障礙。
一方面,受當前疫情影響,當前我國加工貿易受到較大影響,企業中間品進口仍處于低位,但是如果6月份后疫情完全好轉,則進口增速有望逐步上升。隨著疫情緩解,三季度進口有望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由4月份的47.4上升到5月份49.6,反映企業的生產活動開始好轉。而且,進口指數由4月份的42.9上升到5月份的45.1,6月份可能繼續上升。
另一方面,疫情對就業的負面影響可能維持一段時間,失業率可能在下半年仍處于高位,人民收入上升的難度較大,這都將使得國內消費性需求下降,對進口形成較大壓力。隨著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們對進口食品、服裝、首飾、煙酒、電子產品等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但是,面對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以及對未來收入下降的擔憂,可能強化消費者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個人消費可能更加謹慎,從而使得消費品進口受到負面影響。而且,今年下半年的就業壓力可能仍比較大,人民收入可能面臨進一步下降風險,國內消費性需求大規模增長的可能性不高。
另外,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網站發布的《2022年5月消費狀況分析與展望》認為,本次疫情對消費的影響程度及疫情后消費的恢復進度都已經接近2020年2月疫情初期,疫后恢復進度甚至稍弱于2020年2月。當時,國內各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影響,疫情波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且當時防控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核酸檢測、疫苗等都尚未普及,社會和政府對于疫情的恐慌程度相對較高。因此,當時不少省份不得不直接對經濟完全按下“暫?!辨I以應對疫情,但即使如此,當時的消費降幅也在次月快速收窄4.7個百分點,報復性線下消費現象時有出現。相比之下,在防疫體系逐步完善、措施日益精準、疫苗接種且疫情基本集中在一個地區的情況下,本次疫情后,消費降幅仍僅收窄4.4個百分點,就短期沖擊后的回彈形勢而言,可能尚不如2020年2月。
“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仍可能歸結于居民消費能力未完全恢復,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不足?!蔽恼路治龅溃?022年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較4月份的6.1%有所下降,其中外來戶籍人口調查失業率達到6.6%,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達到6.9%,仍遠超2020年疫情初期水平。從新增就業人數指標看,2022年5月份,我國實際新增就業僅123萬,基本與3、4月份持平,同樣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
具體來說,5月份的就業數據表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疫情推升大城市調查失業率。5月份,得益于疫情好轉,消費復蘇,我國總體失業率已經開始下降,但31個大城市失業率卻不降反增,與總體水平的距離越來越大。原因歸結于兩點,第一、疫情對大城市企業的影響更強。一般來說,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更多,就業前景更廣闊,“去大城市找工作”也是大多數初次就業群體的優選。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大城市失業率都低于總體失業率。然而疫情之后,形勢發生反轉,大城市失業率屢屢高于總體失業率,側面反映同樣涌入大城市的初創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受挫嚴重,就業帶動力量下降。
第二、本次疫情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等地。事實上,更加直接的原因是上海作為經濟重鎮在疫情中受到影響,就業吸納能力下降。待上海、北京等地疫情好轉后,大城市失業率可能很快回落至3月份之前水平。二是畢業季帶來青年失業率繼續上漲。5月份青年人群失業率較上個月繼續提高,達到18.4%,這也是2018年以來青年人群失業率的又一頂峰。前瞻來看,2022年畢業生人數達到歷史高峰,企業招聘需求卻因為疫情沖擊縮小,供需差距持續擴大。到7、8月份畢業生正式離校,季節性失業還會上升,失業率還可能達到新高。就業結構的持續失衡必定拖累居民收入,進而降低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提高預防性儲蓄動機。
文章指出,因此,失業率的持續攀升和結構性失業問題的存在說明市場有效消費的恢復形勢仍不容樂觀,實際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恢復還需時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