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親愛的同學們,當你們的大腦完成了以上預備工作,你們就可以下筆寫作文了。而且,差不多可以胸有成竹地寫了。
我似乎聽到有的同學在說:“你說得容易!照你這么比較來比較去,一番篩選的,半堂課都過去了我還沒落筆呢!而且,又哪會那么順心如意,篩選后頭腦中還會保留一些印象,剛好可以在限定的時間內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文字來再現它們?”
這作為問題提出來很好。
這是很有代表性的問題。
是啊,如果不是我說的那樣,你們可該怎么辦呢?
別急。
那就將這樣的“原材料”和那樣的“原材料”,在頭腦中進行一番加工、組合。以某一記憶印象為主要“原材料”,以另外一些記憶印象為輔助“原材料”,使自感有幾分單薄的“原材料”變得充實起來。
請你們想一想進行房屋裝修的師傅們。有經驗的他們,對于多大面積需要多少裝修材料,難道不是一向心中有數的嗎?裝修完畢,卻剩下了不少材料,那樣的裝修工不是好裝修工。反過來,才裝修到一半,發現材料不夠,停工去買,這樣的裝修工也不是好裝修工。好的裝修師傅,往往能做到裝修完畢時材料所剩無幾,連一些邊角料也都這兒那兒地用上了,而且用得恰到好處。
他們為什么能做到那樣呢?
他們已對多大面積用多少材料、用多長時間來裝修,胸有成竹了。
我們作文也應具有和他們類似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經過自我訓練和培養才能提高。當然,也要知曉一些方法。是一些什么樣的方法,我后邊就會講到。
在這一章的最后我要說的是,以上所談的,其實就是面對某問題,下筆前所體現出的選材的能力、剪裁的能力、確定作文類型的能力以及附帶確定了作文風格的能力。作文類型不同,風格當然也就隨之有差別。選材主要激發的還只不過是記憶腦區的“憶”的功能和理性腦區介入選擇的功能。至于感性腦區的文字再現功能,還沒正式被調動起來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