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立足新發展階段,如何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已成為重要課題。近年來,青島市即墨區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資源“共聯”為引擎,以組織“共建”為基石,以產業“共富”為目標,逐步探索出“聯建富·趟新路”的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實現路徑。
以黨的建設為引領
“一脈傳承”繪就鄉村共同富裕“好畫卷”
千畝的茶園綠油油,漫谷的梅瓣繽紛落,蜿蜒流淌的大任河水清澈見底,筆直參天的水杉樹成排連蔭……走在即墨區鰲山衛街道鰲角石村,你很難想到,這是一個曾經“溝深田薄鬼見愁”的“石頭村”。
從“農業學大寨”到村辦企業獲得國家發明金獎,從水杉成蔭、茶田連片到發展現代農旅,鰲角石人用幾十年的奮斗,把村莊從“窮山惡水、食不果腹”發展到今天“青山綠水、生活富?!?,譜寫了一部艱苦創業、與時俱進的時代畫卷。
“我們村歷史上連續有兩任支部書記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之后的每任村書記也都以他們為榜樣,帶領群眾艱苦奮斗、發展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我們村莊幾十年的傳承?!宾検谴妩h委書記李建欣自豪地說。賡續紅色傳承一路走來的鰲角石村,持續秉承“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黨組織就出現在哪里,黨員的作用就發揮在哪里”,讓鰲角石村實現了一窮二白到村強民富的傳奇蝶變。
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青島藍谷核心區的深入發展,鰲角石村周邊“國字號”科研機構和高校院所先后落戶50余家,村莊區位優勢更加明顯、人才力量更加雄厚,僅山東大學政管學院就匯聚了大批鄉村振興、社會治理領域的專家教授,擁有全國首家高校設立的縣域研究智庫。
如何發揮駐地單位的人才與智力優勢,更好地為村莊謀發展?一直敢為人先的鰲角石人再次嗅到了機遇的味道。
以鰲角石村為中心,推進與駐地單位黨組織共駐共建的“村校聯動區域化黨建模式”應運而生。通過黨組織為紐帶,推動村莊與山東大學政管學院等黨組織共駐共建,謀劃形成“初心永恒、五化發展、良法善治、生態宜居、聯動共興”的新發展思路。
村莊先后創建“初心永恒”黨建品牌,打造形成省內首家農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館,著力建設鄉村振興成果研究展示中心、干部教育培訓基地、鄉村旅游承載地。以新村黨委為統領,設立產業黨組織,發動黨員帶頭,促進梅花、茶葉、苗木、文旅等四大產業集群化、規?;ǔ山弊畲蟮拿坊ɑ?,打造千畝茶園、千畝苗木園和三千畝梅園,培育出國內電商銷售額第一名的多肉企業“慢悠花房”,以“礦坑修復+環境治理+文化注入+產業帶動”模式,變廢棄礦坑為旅游資源,年接待各類參觀團隊上萬人次。
篳路藍縷,砥礪前行。鰲角石村是即墨區以黨的建設引領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即墨區持續選優配強村級黨組織,創新思路打法,鰲山衛街道鰲角石村“茶香梅谷”、龍泉街道“蓮花田園”、靈山街道“花鄉藥谷”等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不斷涌現,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以資源“共聯”為引擎
“一種聯姻”編織鄉村共同富裕“幸福夢”
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中,企業與城郊村都各有“難處”,效益好的企業看起來“不差錢”,但有技術、少服務的問題依然突出。位于北安街道的青島惠科微電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半導體器件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的高新技術企業,近些年公司發展迅速,員工達500余人,年產值過億元。這樣一家高新企業,卻苦于公司園藝無專人管理、員工午餐原材料無著落的問題。城郊村的日子也不好過,比如,北安街道蘭院村緊鄰城區,村里有不少侍弄花草林木的農工巧匠,村民也有種瓜果蔬菜的優良傳統,但成熟季節往往有蔬菜滯銷的問題。
一邊是企業要服務,另一邊是農民要致富。如何將“兩難”局面轉為雙贏發展?北安街道黨工委引導周邊企業與村集體通過“聯姻”方式開展經營合作,建立新型產業主體與村集體、農民之間利益聯結機制,為鄉村共同富裕引入市場活力。
4月15日,共建雙方簽訂了“村企共建意向書”,打造蔬菜專供基地,共創“惠科農場”。通過黨支部組織號召,由黨員干部和理事會成員帶頭種植大田菜,吸引村民將土地作價入股,參與蔬菜種植,擴大種植規模,企業統一對蔬菜進行收購,專供企業餐廳。
“下一步,我們將向企業借力,引入第三方合作,對村莊農業種植提供技術指導、包裝推介等服務,逐步擴大蔬菜專供規模,增加蔬菜產品附加值,解決蔬菜銷售難的后顧之憂?!碧m院村第一書記楊明寬說,項目預計將為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0萬元,帶動村民年增收5000余元。
除了村企合作外,即墨區還注重引導村社聯合,打造合作發展的“村社共同體”。甘薯粉條是金口鎮金陽光村的特色農產品,有100多年的生產歷史,知名度較高,年產量可達200萬斤。但因粉條原生產材料品種不一、標準不同,品牌價值未達到預期效果,產品的附加值偏低,在村民增收方面效果甚微。
如何讓村民捧著“金飯碗”不再到處“要飯吃”?2022年,金陽光村通過新村聯合社入股,規范運營池戈莊甘薯粉條合作社,組織村內各網格種植甘薯300余畝,預計可增加產量120余萬斤。從選種育苗,到原材料采購,合作社對產品統一生產標準、統一銷售品牌、統一產品包裝,擴大銷售渠道,實現線上線下統一銷售……在新村黨委領辦合作社的同時,各網格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也有聲有色。村莊轄區東營里網格領辦的軍德土豆合作社,店東屯、姜家埠子、河陽莊等網格領辦的甘薯種植合作社共組織580余人入社,預計可為社員增收330余萬元。
近年來,即墨區大力引進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在龍頭企業建黨組織、支部領辦合作社等舉措,探索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種植基地+農戶”等模式,提高了產業組織化程度,服務帶動新型經營主體、小農戶共同發展,全區發展培育家庭農場210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40家,成立專業合作社2800多家,帶動1.8萬農戶抱團經營。
以組織“共建”為基石
“一粒種子”孕育鄉村共同富?!柏S碩果”
萬物速生的夏季,大沽河畔廣袤的田野里麥苗秀穗,育苗棚內各類蔬菜花卉種苗長勢喜人,科研人員正忙著觀測……
位于移風店鎮的國際種都核心區,擁有全球排名第4的荷蘭瑞克斯旺公司中國總部等16家重點種子企業,形成500多類蔬菜、花卉種子研育展銷一體的產業鏈。
如何讓種子產業在這方熱土上更好的扎下強根、結出碩果,移風店鎮黨委著實下了一番功夫:黨組織要統籌資源服務種業發展,產業發展到哪,支部就建到哪。
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由此而生。“支部成立后,我們的合作社與6家蔬菜加工企業、60余個蔬菜專業合作社捆綁成團,各取所長、互幫互助,一起創品牌、闖市場,黨組織的力量帶動了產業發展。”大壩新村大莊網格黨支部書記韓澤兵,全程參與了蔬菜種植黨總支的建立,也嘗到了產業鏈上建支部的“甜頭”。目前,已認證了國家級、省級示范社11家,培育了“三品一標”農產品10余個,優質蔬菜遠銷30余個國家地區。
小種子,大財富。移風店鎮依托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和蔬菜展示中心2處“雙創”平臺和農村電商平臺,聘請專業公司運營,為周邊企業、農戶、合作社提供農產品展銷、網絡直播帶貨和農業技術培訓等服務,統一包裝銷售26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和20萬噸優質蔬菜,輻射帶動周邊800多戶農民增收致富。2021年,作為傳統農業鎮的移風店鎮居民銀行存款余額26億元,在全區17個鎮街中排名第2。
鄉村共同富裕,產業是關鍵,組織是基礎。組織建強了,產業興旺就有了保障。近年來,即墨區針對村莊布局散、資源統籌難、黨組織作用弱等問題,綜合考慮戶籍人口、歷史沿革等因素,撤銷原建制村黨組織,全區成立135個新村黨委,設立1028個網格黨支部,推選產生7500余名“黨員中心戶”,構建起“新村黨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體系。同時,打破村莊、行業壁壘,因地制宜設置產業、治理等專業型黨組織,推動黨組織觸角向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社會服務一線延伸。
黨支部一頭托起種業發展,一頭連接百姓致富,正如種子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黨組織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強大的組織力,而這種組織力必將轉化為生產力、群眾的致富力,即墨區向實現多方共贏、共同富裕又邁進了一大步。
以產業“共富”為目標
“一個園區”開啟鄉村共同富?!靶旅艽a”
走進龍泉街道鑫泉村,綠水環繞,林木蔥翠,花果飄香,寬闊的柏油路穿村而過,一直延伸到村后的工業園區。這種“村莊+園區”的發展態勢是即墨區推進鄉村共同富裕的典型代表。
在塔吊林立的園區里,村黨委書記解本軍一邊查看施工現場,一邊同記者熱情攀談:“從公司成立到摘牌拿地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們趕在11月前建設完成20萬平方米的‘共富產業園’并投產使用,這是為青島奇瑞汽車整車項目配套而建的?!闭f到“共富產業園”,解本軍神采奕奕,越說越激動,很顯然,他從“共富產業園”中找到了全村老少爺們共同富裕的“密碼”。
鑫泉村的共同富裕與汽車產業緊密相關。即墨區汽車產業比較發達,擁有一汽大眾、一汽解放等龍頭企業和一大批產業配套項目,聚集了4個整車企業和400多個汽車零部件企業,年總產值突破千億元、穩居全省區縣第一。由于近些年眾多汽車項目落戶村莊周邊,征地補償讓村莊“一夜暴富”。如何讓錢生錢、資源變財富,成為村黨委一班人考慮最多的。
關鍵時刻,街道黨工委發揮龍頭作用,把涉及多個村的政策、項目、資金有效整合,引導2個被征地村莊注冊成立青島共富產業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采取村集體和村民入股等方式,利用征地補償款3億元規劃建設“共富產業園”,主要用于落戶奇瑞配套零部件項目和村莊自主招商項目,按照不低于200元/平方米/年的標準收取租金,項目全部投入運營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近3000余萬元,入股村莊按股分紅,實現村企共贏發展。
創建“共富產業園”——“一園”生“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這“三變”改革富裕了村民,盤活了鄉村經濟。
鑫泉村富裕之后,龍泉街道并沒有就此打住,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其他村莊?!耙淮甯涣瞬凰愀?,全域富裕才是富”,黨工委書記王永剛介紹說,“我們‘借機生財’、順勢而為,引導2個先富村莊拿出10%的股份轉讓給其他4個相對薄弱村莊,每村按比例股份享受分紅,其中每年分紅扣除一部分作為本金,剩余部分由薄弱村莊自主支配使用,這樣既能使薄弱村加持股份且實現增值,又能每年為村莊帶來持續穩定的收入,真正實現以‘一村富’帶動‘多村富’?!蓖跤绖倢⒔值来迩f共同富裕的“帳”算得一清二楚。
圍繞充分釋放產業優勢帶來的發展“紅利”,即墨區引導村莊資源共聚、抱團發展,將“戰斗堡壘”連成“振興兵團”,推動區域連片發展、共同富裕。龍泉共富產業園試點成功后,即墨區還將在其他工業區附近的村莊推廣建設一批“共富產業園”,通過土地流轉、勞動力入股、就業帶動、發展民宿等多種形式,帶動更多村莊和村民共同富裕。
在鄉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即墨區通過“共建共聯共富”的生動實踐,打破行政、地域的界限,帶動鄉村人才、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充分集聚,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鞏固了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地位,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真正實現了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興、產業旺、農村美、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即墨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聯建富’發力鄉村振興,邁向共同富裕,旨在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廣大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持續強化領導力、組織力、凝聚力,共同打造一個共謀發展、互助共贏、共創共富的平臺,推進區域內、鎮域內、村域內全方位、高質量的合作發展、協同發展、聯動發展,確保了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掉隊’,推動了即墨區在‘共同富裕’這篇文章上面‘開新局、走在前’。”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實習記者 劉聰 通訊員 王東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