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能力、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逐漸成為中國供應鏈競爭新優勢。
當下,受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順暢運行遭到明顯沖擊,產生了部分領域供給停滯和中斷的問題和潛在威脅,在這種背景下,跨國公司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群體,他們投資發生了哪些變化?更看好哪些領域和行業?投資的關注點是什么?
在第三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上,商務部發布《跨國公司在中國:全球供應鏈重塑中的再選擇》(以下簡稱《報告》),對跨國企業與中國合作的現狀及方向、全球供應鏈調整趨勢對跨國公司發展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并對跨國公司在中國更好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報告》認為,在當前全球供應鏈進入新一輪重構的趨勢下,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區域中心之一, 低成本、大批量等傳統優勢呈現弱化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能力、不斷提升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日益優化的營商環境逐漸成為中國供應鏈競爭新優勢。而這些新優勢也正是跨國公司看好在中國投資的重要因素?;诖耍鐕臼冀K把中國作為全球投資的重要目的地,在中國投資穩中有進,投資結構持續優化,經營效益持續向好,投資信心持續增強。
▲第三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開幕,6月19日,跨國公司代表在峰會開幕式上發言
01
跨國公司對高端制造業產業鏈投資踴躍
制造業是中國開放較早的領域之一。中國改革開放后主動打開國門,通過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力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積極承接亞洲“四小龍”、日本、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逐步使中國制造業成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奠定了“世界工廠”的地位。
《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全球占比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分別于2001年超過德國、2007年超過日本、2010年超過美國,連續12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由2010年的18.2%提高到近30%。
《報告》指出,跨國公司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投資踴躍,尤其看重高技術制造業,目前正重點在研發、智能化制造、下游精深加工等產業鏈領域加大投資。此外,在半導體、汽車、化工等領域,也正圍繞產業鏈創新和發展方面也著重開展項目投資和研發??傮w來講,跨國公司在中國制造業領域投資呈現出從中低加工制造業向高技術制造業拓展,從低技術、低附加值生產環節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生產環節轉變的趨勢。
例如,世界500強高科技企業霍尼韋爾公司圍繞產業數字化、綠色化發展,持續加強在中國的投資布局,在2020年5月和2021年11月先后在武漢、西安成立霍盛工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霍尼韋爾智能建筑科技集團運營及研發中心后,2022年年初,又在天津成立了霍尼韋爾過程控制(中國)運營中心和創新研發中心,致力于圍繞“雙碳”目標,為客戶提供數字化和低碳技術及解決方案。2022年5月,德國默克集團宣布持續加大在華生物技術、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在生物技術領域,計劃在現有投資基礎上六年內增加投資約 1 億歐元,擴建無錫制造基地,大幅提高生物制藥一次性技術組件制造、設計及提供相關定制化服務的能力;在半導體領域, 在張家港投資建設先進半導體一體化基地。
統計數據顯示,高技術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超過1/3。2017-2021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從98.9億美元增長至120.6億美元,占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比重從29.5%提升到35.8%,提高了6.3個百分點。其中,2021年,電子工業專用設備制造、通用儀器儀表制造等高技術制造行業利用外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分別比2020年增長2倍和64.9%。
《報告》認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制造業項目總體呈現大型化、全產業鏈趨勢。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數字化生產設備越來越多的在產業領域和生產環節得到應用,未來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將進一步加速,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將進一步提升至68%和85%,將顯著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成為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制造業的重要驅動要素。
02
跨國公司加速供應鏈近岸化多元化布局
《報告》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為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全球供應鏈生產環節向高度集中的方向發展。最為明顯的就是中國以龐大的市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了眾多的跨國公司到中國投資,使中國成為全球生產網絡和供應鏈的集中地之一。
《報告》分析,近年來,受中美經貿摩擦、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等因素影響,全球供應鏈順 暢運行遭到明顯沖擊,產生了部分領域供給停滯和中斷的問題和潛在威脅,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出于對供應鏈安全和穩定的考慮,逐步改變其全球供應鏈布局策略,加速了全球供應鏈朝著多元化、近岸化、本土化方向發展。一方面,結合其重點目標市場,將高度分散的生產工序和環節,逐步收縮到一個國家或鄰近國家進行生產,推動其供應鏈近岸 化布局。另一方面,為降低其單一供應依賴的風險,開展多元化采購和布局,實施供應鏈多元化、分散化戰略。新興消費市場崛起推動供應鏈本地化布局。
《報告》認為,隨著國際分工從產業間、產業內分工轉向產品內分工、生產工序分工,全球供應鏈網絡結構變得更加復雜。供應鏈節點由多個、多類型甚至多國企業構成,供應鏈各環節分布在多個國家。例如,在全球汽車制造供應鏈網絡中,一輛汽車約有2萬多個零部件,其中關鍵零部件研發集中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而60%至70%的零部件生產分布在全球各地。同時,在全球供應鏈分工中,發達國家占據研發、品牌等附加值較高的環節,而發展中國家處于生產加工和組裝等附加值較低的環節。
在供應鏈方面,市場需求仍然是吸引跨國公司投資布局的關鍵力量,而這方面跨國公司則更看好中國。《報告》分析,隨著中國新興中產階層的興起,全球需求市場進一步拓展了增量空間,成為跨國公司提高快速相應能力,搶占發展先機的重要推動力,持續將生產、設計、研發等供應鏈諸多環節布局到與終端消費更加接近的地方,促進全球供應鏈形成本地化布局趨勢。麥肯錫2020年發布的《全球價值鏈的風險、彈性和再平衡》報告中指出,“更多的生產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費市場,而中國日益增長的中等收入群體將持續吸引全球跨國企業在中國深度布局?!?/p>
03
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信心持續增強
近年來,關于跨國公司撤資和轉移的信息屢見不鮮,引發了社會各界關于“外資撤離”的討論?!秷蟾妗氛J為,從中國利用外資實際情況和不同機構對在華外資企業投資調查顯示,部分外資企業停止中國相關業務,主要是適應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變化而進行的業務調整,屬于正常的市場行為。
據《報告》分析,部分跨國公司相繼調整在華投資業務,拓展在中國新興業務領域投資或實施“中國 +1”、“中國+n”戰略。例如,三星在2018年到2019年,陸續關停中國手機生產工廠,并將生產基地遷移至越南、印度等國家。與此同時,三星集團在中國增加了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鋰離子動力電池等技術領域的投資,并在西安建設了全球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閃存芯片制造基地。蘋果公司雖然陸續將代工廠向印度、越南轉移,但同時其正在增加在華新能源領域的業務,以迎合中國“雙碳”愿景。禮來集團在2017年9月關閉位于上海張江的中國研發中心后,又成立了中國創新合作中心,與本土藥企、學術機構合作研發藥物。
《報告》強調,2021年,在全球疫情反復、全球供應鏈加速調整和中美兩國博弈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逆勢強勁復蘇,利用外資穩步增長,進一步增強了外資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信心。從各機構對在華外資企業開展的投資調查結果來看,外資企業繼續保持對中國的投資熱情。
美國科爾尼公司2022年1月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中國的外商投資信心指數排名從2021年1月第12位上升到2022年第10位。中國德國商會聯合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2021丨2022》報告顯示,71% 的德資企業計劃繼續追加在華投資。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2022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顯示,72%的受訪企業未來三年計劃在中國擴張業務,未來三到五年,受訪企業在華再投資總額預計將達到26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85 億元)。
04
跨國公司對東部四省的投資占比超六成
《報告》對跨國公司投資的中國區域進行了分析,分析認為跨國公司對中國制造業的投資區域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投資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東部地區制造業利用外資占全國制造業利用外資的比重進一步提高至87.9%,比2017年提高了8.9個百分點,同期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分別下降7.6和1.3個百分點。
從具體省份制造業利用外資情況看,江蘇、廣東、山東和浙江四省是中國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較大的省份,四省制造業利用外資規模合計占中國制造業利用外資總規模的60%以上。2017年以來,四省制造業利用外資總體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合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從2017年的226.5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247.9億美元,占中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比重從67.6%上升至73.5%。
其中,2021年,山東省制造業利用外資呈現強勢增長勢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73.1%,占全省比重比2020年提高9個百分點。江蘇省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90.9億美元,與2020年基本持平,占全省比重為31.5%,占全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的27%,實際到資3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267個,同比增長28.4%。廣東省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成倍增長,巴斯夫精細化工一體化基地、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綜合體等投資總額超百億美元項目加快落地,成功引進蘋果、英特爾、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高端歐美外資項目。浙江省 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44.6億美元,同比略有下降,但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20.2億美元,同比增長21.2%,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同比增長119.5%,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 業同比增長34.4%。
《報告》顯示,中西部部分省份已成為制造業利用外資新增長點。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加快,經濟發展后勁持續增強,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完善,拓展了制造業利用外資空間。2021年,安徽省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5億美元,同比增長25.3%。2021年,重慶市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7億美元,同比增長86.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3.7億美元,同比增長60.7%。四川省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較上年同比增長5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108.7%。2021年,陜西省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4.7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53.3%。
來源:商周刊
記者:聶艷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