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五年行動,即墨區全面貫徹落實省、市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決策部署,因地制宜著力推進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行動,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產業等特色資源,創意鄉村景觀設計,打造具有鄉村藝術氣息的小景觀、小節點,不斷提升村莊環境品質。
一、高位推動,全民參與促進美麗蝶變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即墨區主要領導親自安排部署,親自落實推進,出臺了《青島市即墨區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行動實施方案》《青島市即墨區農村弱電線路整治專項行動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指導意見,即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抓總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通力合作,各鎮街抓好落實,同時全方位、立體化進行宣傳,發動鼓勵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在全區形成了“人居環境整治人人參與,整治成果戶戶共享”的良好氛圍,掀起了一場場轟轟烈烈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促進了農村人居環境的美麗蝶變。
二、微處落筆,精描細繡扮靚村內“微空間”。
一是細處著手提升環境整治水平。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優化村莊環境,加強村莊周邊、道路兩邊、河道沿岸綜合整治,全面清理私搭亂建、亂堆亂放、亂貼亂畫,規范農村戶外廣告設置,打造干凈整潔有序美麗的公共空間。同時引導鼓勵村民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樹種花,利用村莊閑置空間建設小微公園和小微公共綠地,打造優美村莊環境。北安街道在全域范圍內實行人居環境“微整治 精提升”工程,將村莊分為不同片區,制作村莊人居環境整治作戰圖,明確區域責任人,以“圖”定人,確保路有路長、街有街長、巷有巷長、田有田長、河有河長,形成了全域閉環式整治體系,鼓勵村民在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植樹種花,推動鄉村由“一處美”向“處處美”、“一時美”向“持續美”、“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
二是打造節點彰顯鄉村人文美。對村莊進出村路沿路、邊角地塊、閑置地塊、房前屋后和衛生死角、臟亂差地帶等局部區域進行清理整治后加以充分利用,打造景觀小品、停車場、休憩場所等。因地制宜創作鄉村“微景觀”“微田園”“微墻繪”“微廣場”“微庭院”等人文空間節點。藍村街道在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注重對公共空間的特色打造,計劃打造桃園稻香八景,打造宜居宜業魅力藍村,不斷提升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靈山街道計劃在7個村莊開展“微整治·精提升”試點,其中在泉上村、泊子村、泊東村3個村莊繪畫“微墻繪”,在河南一村、泉上村2個村莊建設“微廣場”,在泉上村、泊子村、嵐前嶺村、河南二村、前小于村5個村莊增設“微景觀”,在嵐前嶺、河南一村、河南二村、前小于村4個村莊裝點“微庭院”,在嵐前嶺村打造“微田園”,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品質。
三是發揮公共空間外延效用。一方面結合村莊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藍村街道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計劃建設生態農業旅游區,利用“農業+”等模式,推進鄉村文化旅游、創意農業、農事體驗等多種休閑娛樂活動,從而提升當地的知名度,促進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
另一方面,提高景觀與周邊環境的契合度,進一步優化空間環境,改善村莊風貌,留存農耕文化歷史記憶。靈山街道邀請“志YOUG●靈山”社會志愿者團隊,在前小于村、姜戈莊村、河南二村等村莊以鄉村田園、地塊、墻面等為試點創作平臺,結合周邊農房、區位、功能,以“美觀實用”為原則,充分利用舊物料、閑置物件等進行創作,提升人文內涵。
三、精細整治,構建鄉村“美麗天際線”
以弱電線路整治為重點,結合文明典范城市創建,按照安全、規范、整齊的要求,對農村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影響群眾安全和村容村貌的通訊、有線電視、寬帶數據傳輸等雜亂、垂落、廢棄的線纜以及光纜交接箱等進行治理,達到強弱分設、平整對稱、捆扎均勻、標識清晰、色調統一、牢固安全、美觀協調的標準,消除廢棄桿線及空中蜘蛛網現象,鼓勵有條件的村莊進行弱電線路入地工作,著力構建鄉村“美麗天際線”。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實習記者 劉聰 通訊員 姜美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