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執秘佛拉基米爾·拉貝寧正式發函,祝賀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一所”)牽頭、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喬方利領銜、聯合全球25個國家34家海洋與氣候科研機構和3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大科學計劃(Ocean to climate Seamless Forecasting system, 簡稱OSF)正式獲批。這是我國物理海洋學領域首個在聯合國框架下發起的大科學計劃,標志著我國在海洋與氣候預報預測這一國際高度關注的核心領域已從長期的科技積累與發展階段跨入了國際科學引領階段。
海洋一所圍繞海洋與氣候預測預報這一國際科學前沿,數十年磨一劍,形成了以原創的浪致混合理論為基礎、以國際首創的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和首個包含海浪的地球系統模式發展為突破點、以新型高效費比表層漂流浮標觀測為支撐的新格局。本次獲批的OSF大科學計劃,以解決“海洋十年”的第五項挑戰為目標,旨在跨越從目前的7天預報到數月短期氣候預測之間的預報“盲區”,與國際合作伙伴共同推動海洋與氣候預報能力的大幅提升。OSF大科學計劃的實施將圍繞以下5個方面重點展開:加強對海洋與氣候聯系的科學理解,進一步厘清海洋在氣候系統中的控制性作用;基于海洋衛星和北斗衛星觀測以及理論技術的突破,大幅提升海洋的觀測能力;在預報理論與技術突破的基礎上,實現觀測數據與先進模式之間的結合與同化,跨越預報“盲區”,實質性提升預報能力;建設海洋與氣候多災種預警系統,為國際社會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產品,以科技為支撐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面向青年一代,特別針對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以及內陸發展中國家的青年科技骨干開展能力建設,培養世界青年學者在海洋科技與海洋治理領域的先進知識與理念。
2017年底,第7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2021-2030年為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簡稱“海洋十年”),由UNESCO/IOC具體組織實施,并定期向聯合國大會報告進展。2018年UNESCO/IOC從全球數百名國際知名競聘專家中遴選出19位組成“海洋十年”規劃委員會專家組(EPG),歷經3年編制了“海洋十年”實施計劃。該實施計劃2020年底經第75屆聯合國大會批準,自2021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2021年UNESCO/IOC又從全球數百名競聘者中遴選出15位國際知名專家組成咨詢委員會專家組(DAB)。按照實施計劃,“海洋十年”包括大科學計劃(Programme)、項目(Project)、活動(Activity)和捐助(Contribution)等四類行動(Action),分別由高到低設置不同的審批權限。
大科學計劃是全球性或區域性行動,具有關注全球海洋重大科學問題、跨學科、多國參與、實施周期長、投入大等特點,其科學優先級最高,申請、組織和實施的難度也最大。按照申請流程的不同,大科學計劃分為注冊和申報兩類。其中,注冊類大科學計劃針對的發起方是聯合國實體,這些聯合國實體通過填寫注冊表即可完成大科學計劃申請,無需評議,聯合國實體作為大科學計劃的牽頭方。申報類大科學計劃的申請流程則更為復雜,競爭激烈,需要盲評和咨詢委員會專家組多次審議,申報單位作為大科學計劃的牽頭方。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第一批“行動方案”開始召集,聚焦“海洋十年”的全部10大科學挑戰,共收到來自全球214項大科學計劃申請,最后僅有31項獲得批準。我國第一批獲得批準2項,分別是由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的“大河三角洲:為可持續問題尋求解決方案”和由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起的“全球河口污染監測”大科學計劃,這兩項均聚焦近海河口區域。
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針對第一、第二和第五項科學挑戰開展了第二批“行動方案”召集,共收到來自13個國家的38項大科學計劃申請,最終4項成功獲批,其中我國獲批2項。除OSF外,由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念志院士領銜的“海洋負排放(ONCE)”大科學計劃也獲得批準。截至目前,我國共獲批了4項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在如此激烈的國際競爭背景下,由我國科學家發起的聚焦全球海洋科學核心問題的大科學計劃能成功立項,標志著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已實現了新的跨越。
2022年4-7月,聚焦海洋食物和藍色經濟的“海洋十年”第三輪“行動方案”正在征集中。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