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價格上漲、部分供應鏈環節阻滯、國際環境趨于復雜......近期,包括青島在內的外貿企業面臨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困境。
“春節以后,訂單量明顯下滑,尤其是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的很多訂單都暫緩了。”從事螺旋地樁等機械設備出口十余年,王先生深深感知到當前外貿行業的疊加考驗。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2022年4月以來,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速放緩,同比僅微增0.1%......種種壓力下,中國外貿企業遭遇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已是不爭的事實。
海外市場錢包“緊張”
在行業下行壓力凸顯的態勢下,對外貿企業而言,外部環境的復雜多變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泰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連月來,國外物價上漲帶動消費需求走弱,導致居民購買力下降。”“需求減少主要體現在部分客戶在下單后減單,或者要求我們將部分訂單延遲到下半年再發貨。”針對服裝行業的出口現狀,綺麗集團趙明耀總裁介紹道。
當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國家陷入通脹加劇的難題,國外消費需求減弱似乎已成定局。4月,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美國CPI同比增速連續第6個月超過6%。受此影響,消費者不得不增加日常消費品的支出,耐用品消費傾向減弱。美國折扣零售巨頭達樂5月發布財報顯示,一季度食品和飲料銷售額增長9.2%,而部分服裝和家居產品類別銷售額均出現下降。
消費需求的分化,使外貿企業感受到國際宏觀經濟環境存在不確定性。趙明耀認為:“當人們將原本購買服裝的資金轉移到購買食品,服裝消費需求存在著波動?!?/p>
專注于玻璃制品的出口,艾特工藝有著相同的認知?!耙咔榍皟赡?,客戶擔心貨源短缺、物價上漲,紛紛下單以增加儲備。今年以來,國外顧客用于食品等日常消費品投入增多,擠壓了對玻璃擺件等非必需消費品的消費空間。在如今市場供給充足的情況下,部分客人反映仍在消化庫存。”
從出手闊綽到錢包“緊張”,在當前世界經濟前景的“陰云”下,經歷過去兩年訂單爆發式增長后的外貿企業,面對需求走弱的海外市場或將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
東南亞出口“滿血復活”
除卻海外市場需求不振,應對訂單轉移亦是當前市場給予外貿企業的一道難題。今年以來,東南亞國家逐漸放寬入境限制,當地企業開始加速復工復產,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各國訂單需求開始出現“過山車式”反彈。
從數據上看,越南統計局數據顯示,前四個月累計出口1223.6億美元,同比增長16.4%,4月當月越南對美國、歐盟出口增速均大幅提升至30%以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數據顯示,今年3月美國自東盟、越南進口增速分別為27%、30%,均超過自中國進口增速18%,同期中國的進口份額則從19.2%降至16%。
錯位的增速下,部分外貿企業感受到東南亞替代效應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受疫情影響,有些訂單做好了,因為物流的影響運不出去,交貨期延長,我們出口美國的訂單有一部分轉到越南?!鼻鄭u王寶強實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
按行業門類而言,份額替代主要集中在皮革品類、紡織品類、鞋帽品類、家具品類等勞動密集型類商品。以服裝產業為例,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下,物流受到一定阻礙,進一步加速訂單轉移的趨勢。
“用于服裝生產的面料、輔料由上海運輸至浙江、江蘇一帶的工廠生產。一旦物流運輸不暢,延期交貨風險增加。相較而言,東南亞國家放松疫情管制,工廠全部復工,海外市場將部分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壁w明耀表示。
與中國外貿企業相比,東南亞國家另一大競爭優勢在于更低的成本。從政策條件看,越南先后和世界多國簽署自貿協定,已成為地區國家中簽署自貿協定最多的國家之一,近日與歐盟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為之減掉近99%的關稅,營商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2022年初,三星、諾基亞、英特爾、富士康、和碩、緯創、樂高等全球巨頭企業在越南追加投資,強勁的外部需求也助推了此番越南經濟的復蘇態勢。
此外,從人口條件看,越南的勞動力成本遠低于中國。越南統計總局公布報告,胡志明市勞動者平均月收入全國最高,為890萬盾(約2480元),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年工資65241元,平均月收入約5437元。
訂單外流與產業轉移
隨著越南出口的強勢崛起,市場對中國產業鏈外遷風險的關注大幅升溫,令人不禁發問,越南制造是否會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工廠?
事實上,回顧歷史,制造業產業鏈轉移并非獨而有之。以運動鞋服產業鏈為例,全球紡織工業中心歷經五次轉移,先后由日本、德國等知名運動品牌發源地逐步轉移至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內地、東南亞地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出口替代的商品品類仍集中于產品附加值低、勞動占比較高的勞動密集型、下游加工組裝制造業。對此,梅冬州認為:“傳統制造業的訂單流出、產業轉向東南亞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象在疫情發生前便已顯現,這將是一個常態也是不可扭轉的趨勢?!?/p>
隨著勞動力、土地成本的上升,國際產業分工加速分化,品牌商在近十年間逐漸將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相關數據顯示,越南鞋類出口額年從2010年前的不足50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183.18億美元。因此,基于東南亞的產能“漸暖”,如今的轉移現象與其說是訂單外流,更像是后疫情時代產業轉移進程的重啟。
在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梅冬州看來,盡管降低的生產成本為越南塑造了利于出口的貿易環境,但中國外貿企業有著東南亞國家難以比擬的先發條件?!盁o論是工業制造基礎還是生產門類,中國要更勝一籌,擁有比較完整的制造業規模及技術優勢?!?/p>
相比之下,越南基礎產業薄弱,加工能力也受制于較短的產業鏈。此前,中信證券報告分析指出,越南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原料或零部件,再進行組裝出口。就服裝出口而言,在下游的代工環節外移下,上游高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度環節如紗線、面料等紡織品因其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和多年的研發優勢出口份額得以保持。
故而,在訂單轉移、供應鏈“外溢”的背后,中國外貿企業與越南產業鏈雖存在競爭,但產業鏈各環節的重構也造就了東盟與中國間最大貿易合作伙伴的互通關系。
中國制造的進階之路
綜合來看,此次“訂單危機”是中國與東南亞市場圍繞制造產業鏈開展的劇烈競爭,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對外貿企業持續創新力、抗風險能力的一次大考。將舊的技術與產業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制造業發展進化都要經歷從低端到高端產業鏈的“騰籠換鳥”。對此,梅冬州認為,對于遭遇沖擊的中低端外貿企業,這種轉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無論是以技術革新實現產業升級,還是以內外融通發展拓展市場。當前,外貿企業需主動轉型謀變,重塑競爭力,抵御種種不可控風險。操作臺上,靈活的機械臂操作運轉,一個個帽檐版型初現,激光切割機代替了傳統的穿針引線,裁剪縫制都不在話下。在青島前豐國際帽藝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廠,30%的制帽工藝已實現機械化。全流程的自動化生產令其在緊跟產業升級趨勢中,以智能化生產完成進階,逐漸由傳統的外貿制造企業向智能制造企業轉變。
內外兼修則是外貿企業在困境中開新局、逆勢中求增長的另一路徑。由外貿企業轉型內銷,2021年,前豐帽藝組建團隊開啟直播帶貨,借助電商平臺打開國內市場,當年內銷量占企業總銷售量約為10%,開啟從訂單型和生產型公司轉型轉向銷售型和研發型公司的轉型之路。在外貿形勢日趨復雜的境況下,拓展內銷市場不僅是外貿企業規避風險的可行舉措,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幫助市場主體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新目標。
與此同時,產業加速外移也將對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經濟發展是一個產業升級的過程,現階段我們的挑戰在于,在原有產業轉出后,新增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能否填補這個缺口?!泵范荼硎?。提升外貿質量效益,持續推進優進優出,大力發展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貿易,推動勞動密集型產品高端化、精細化發展將是外貿行業進階發展的關鍵。
陰霾與希望共生,變化與機遇并存。錨定“不確定”,中國外貿企業發展仍具備著進階發展的有利條件。破局而立,主動求變,外貿企業必將向“新”而生。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奕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