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地鐵綠色發展遵循“以綠色轉型為主線,清潔能源為方向,節能降耗為重點,智慧賦能,創新驅動,實施三大策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建設綠色城軌”的總體思路。在青島地鐵5月先后發布的《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目標體系》建設篇和運營篇中,設置了“1+6”的目標體系,其中,“1”是以創新為引領,“6”是“安全、優質、高效、綠色、智慧、和諧”六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青島地鐵通過創新來解決踐行“綠色”目標,解決堅持低碳發展過程中的痛點、堵點及難點問題,從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地鐵運營等方面入手,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地鐵。
建設:三期實現70%綠色線路目標
裝配式車站施工過程中降低碳排放20%,渣土資源化利用相比傳統處置方式減少碳排放約26%。在建設中的青島地鐵6號線,一系列的綠色科技的應用讓人眼前一亮。
地鐵那么長,建造地鐵挖出大量渣土去哪兒了?一起看看地鐵6號線的答案。6號線一期工程共投入掘進設備32臺,其中盾構20臺,掘進長度約30公里,產生的盾構渣土約80.3萬立方米。青島市地鐵六號線公司聯合中國中鐵、渣土處置企業共建渣土篩分廠,盾構渣土在現場進行初步泥水分離處理后,外運到篩分廠進行脫水、破碎、篩分,形成不同級配的砂石骨料;篩分后的泥漿再通過壓濾設備形成泥餅和清水。砂石骨料作為生產混凝土和豆礫石的原材用于工程建設,壓濾后的清水進行循環使用,泥餅按照一定的配比摻加固化劑、水泥等材料壓制成磚,用于臨建工程。 據統計,每噸盾構渣土可以生產約200公斤沙、300公斤石子、100公斤水、270塊免燒標磚,與傳統渣土處置方式相比,可減少碳排放約26%。
同樣在6號線,今年4月,全國首座全方位裝配式地鐵車站——可洛石站主體結構拼裝順利完成。與傳統現澆車站施工方法相比,一座標準全方位裝配式車站可減少用工80%,節省鋼材約800噸、木材約800方,減少建筑垃圾60%,降低碳排放20%。
6號線建設過程中對綠色科技的大膽創新和嘗試,是青島地鐵在探究綠色發展之路上的一個縮影。未來,青島地鐵綠色發展將沿著“新線全面建設應用、既有線改造升級和產業化”三大路徑逐步推進。以“三定、三落、三用”為抓手,實現新建線路全面建設應用,在規劃設計階段,三期規劃所有線路全面融入綠色低碳理念,實現70%綠色線路,70%綠色車站,70%綠色場段目標;在設計階段,從系統設計、功能要求、設備選型、工藝工法等方面落實規劃要求及三大行動策略,實現系統頭籌,源頭降碳;在建設階段,全面推廣應用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實現綠色高效建造。
運營:用最少的電運更多的人
地鐵是綠色公共交通工具,青島地鐵率先提出“坐地鐵就是做公益”的環保出行理念?!肚鄭u市軌道交通運行分析報告(2021年)》指出,自青島地鐵開通以來,累計減少近13萬噸碳排放量,相當于350公頃森林一年的吸收量。但與此同時,地鐵在運營過程中是“用電大戶”。如何用最少的電運更多的人,青島地鐵從運營的各個環節找答案,從而摸索出一套綠色城軌行動策略。
綠色城軌行動策略包含重視清潔能源應用、堅持創新驅動節能、強化智慧科技賦能三部分。
清潔能源應用主要是應用光伏、氫能和風能等“綠電”供應。其中,在13號線建成3兆瓦光伏發電系統,單線裝機容量居北方之首,年可發電330萬度,降碳約3290噸。同時已完成既有線4條線路光伏規劃設計,總裝機容量超16兆瓦,投用后年可發電1850萬度,降碳約1.85萬噸。三期線路將按照“能布盡布”的原則,進行光伏安裝應用,預計總發電量達2500萬度,降碳達25000噸左右。此外,聯合太陽氫能正開展氫能技術場景研究,在11號線大田車輛段和13號線古鎮口車輛段開展風力發電論證。未來青島地鐵清潔能源比重將提升至10%以上。
創新驅動節能方面,堅持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雙輪驅動。技術創新方面,在地鐵牽引系統和動照系統全面采用先進技術和產品。以飛輪儲能為例,2臺1兆瓦飛輪儲能裝置4月11日在青島地鐵3號線萬年泉路站完成安裝調試,并順利并網應用,預計年節電約50萬度,30年壽命周期可節電1500萬度,節省電費約1065萬元。管理創新方面,遵循“標準化、精細化、差異化”管理思路,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運營管理全過程,編制多部標準制度,按照能耗雙控、梯度管控、全面覆蓋的原則建立能耗定額指標評價體系,建立“一站一節能方案”,差異化、精細化設定照明、通風空調及電扶梯、自動售檢票機等系統設備的開關時間、運行模式和投用數量,年節電達2000萬度,年降碳20000噸。
智慧科技賦能為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青島地鐵以大數據、信息化技術為依托,在1、8、13號線建成能源管理系統,實時監測線路能耗,在3、11號線優化列車運行圖,分別降低牽引能耗3%、10%。目前,正和智慧地鐵建設同步,在開展新型能源智能管理系統研發與試點,主攻通風空調智能控制、削峰填谷、儲能調度、智慧照明、光伏預測等功能,實現由數據監測向智能調控轉變,最終構建線路與線網一體化的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后續既有線路以及三期新建線路將全面推廣。
沿線開發:讓更多人居住在地鐵兩側
今年,是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的開局之年,青島結合軌道交通發展實際,制定了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方案,吹響了狠抓推進落實的號角。在地鐵建設及地鐵沿線開發建設三年攻堅行動2022年工作部署動員大會上,青島地鐵提出將聚焦“線路建設、TOD開發和軌交產業集群”三個千億投資目標,立足“運更多的人、賺更多的錢、用最少的電、讓更多人工作生活在地鐵兩側、青島地鐵青島造、匹配城市戰略”等六大發展愿景,全面拓展“建設、運營、開發、經營和資本運作”五大賽道,建設世界一流地鐵,爭做一流城市投資建設運營商。
2021年以來,隨著青島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發力,TOD從無到有,成為全市發展共識。TOD是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是推動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引擎,是緩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立足“打造10分鐘宜居宜業活力圈”理念,青島地鐵立足把每一個TOD項目都打造成“生產、生活、生態”高度融合的微型城市體系,建成“地鐵新城”。吸引更多人在地鐵兩側工作和生活,讓更多人擁有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出行資源之余,也助力國家“雙碳”戰略。
與此同時,在TOD項目開發的過程中,青島地鐵也積極探索,啟用了一批新工藝、新技術,在各種細節之處做足“減碳”文章。以西海岸新區辛安板塊的TOD項目青鐵公園里為例,項目裝配式建筑占總建筑面積30%,單體裝配率為50%,極大地減少耗材;鋁模施工減少木材使用的同時,還可以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單體樓座南側的門窗采用低輻射Low-e鍍膜玻璃,冬天可以有效的減少室內熱量損失,夏天又有良好的隔熱效果,起到環保節能低碳的效果。
青島地鐵抓住我市軌道交通建設窗口期,按照“無策劃不規劃、無規劃不實施”的原則進行全市范圍內的TOD謀篇布局,重點推進位于青島北站的TOD開發“一號工程”——青島創新創業活力區項目建設,盡快實施“兩場兩線一園區”,即東西廣場地下空間設計與施工、安順路及安順路調流路的建設以及國棉六廠園區保護及更新工作,預計未來三年可實現百億投資。
以“讓更多人生活工作在地鐵兩側”理念為指引,結合地鐵三期建設規劃項目,青島地鐵和有關市直部門、區市政府聯手啟動了青島TOD戰略規劃、沿線土地開發利用專項規劃等頂層規劃編制工作。通過對全市13條線路、503公里、266個站點進行全面梳理,確定可改造用地113平方公里、TOD綜合開發重要站點106處,篩選出重點TOD項目21個,儲備TOD項目60余個。目前,已建立了“21+N”重點項目庫,力爭21個重點項目在三年內全部啟動,實現帶動千億投資目標,進一步賦能城市更新,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格局。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竇衍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