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城市數字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2022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山東16個設區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腦”,建設1200個智慧社區,打造2000個惠民應用場景。這一背景下,如何建好、用好智慧城市,真正幫助城市實現高效治理,讓市民享受數字紅利,成為智慧城市落地使用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課題。
智慧城市建設已進入加速階段。數據顯示,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4108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8207億美元,并將繼續成長為萬億美元級別的大市場。中國應城鎮化發展的需求,也掀起了一股智慧城市建設熱潮。
以“人的體驗”為核心
“一個好的智慧城市必須是可以實現從家庭、社區到城市,提供全場景的智慧化服務,從政府端、行業端提供智慧化的服務,最終為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體驗?!焙P偶瘓F高級副總裁陳維強博士表示,基于此,海信從頂層設計入手,打造了以“人的體驗”為核心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決方案。
相較于業內動輒幾億元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而言,海信的方案中沒有多余的數據中心、智能設備堆砌?!昂P艔臉I務應用的角度出發,在‘城市云腦’和‘海信云腦’這雙云腦架構下,實現數據、業務的深度融合,從中挖掘體驗場景?!睋惥S強博士介紹,截至到目前,從家庭中冰箱的沉浸式跨屏社交,到社區內“高空拋物”追蹤到戶,再到城市端輔助決策的領導駕駛艙……海信已經成功打造了150多個智慧場景,“智慧新生活之城”的藍圖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2021年,海信與青島市大數據局共同打造的 “青島市城市云腦”1.0 版本正式落地青島。海信“城市云腦”打破了部門之間數字壁壘,已接入了41個單位的154個業務系統、297個場景,匯集了超13億條數據,每天處理城市各類問題超過1.4萬件,幫助青島實現了“一屏觀一城”。
20余年服務全國169個城市
在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海信承建的交通機場綜合樞紐匯聚了十多種交通方式動態數據,乘客通過“一張屏”便可獲取所有換乘實時信息;在威海,市民乘坐出租車在南北主干道上行駛,20多公里的路可能只會遇到兩個紅燈;在濟寧,通勤高峰擁堵指數降幅達19.52%全國排名第一,市民上下班的擁堵得到了極大緩解;在長沙,智慧的信號燈不僅能夠“緩堵保暢”,還能夠為智慧定制公交快速放行,讓長沙市民的通勤時間減少30%以上……越來越多的海信智慧場景在山東乃至全國迅速落地,不僅正在“用加法”增加便捷與美好,深刻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用“減法”減掉繁瑣、低效與不便,改變城市的管理方式。
海信正式上線的“市區一體化城市云腦群”項目,依托城市云腦群技術構建了統一、融合、互通的跨部門、跨區域總體建設方案,既保證市、區各云腦信息安全和隱私,又可以根據需要互通、交互、協同。而這也將加快市級“城市云腦”向縣(市、區)賦能,全面支撐縣域智慧化管理和服務需要,真正實現上下協同、一體聯動。
目前,海信在智慧產業已經深耕20余年,服務全國169個城市,先后在貴陽建設了全國首個5G技術賦能的智慧街區、在青島上流佳苑、天悅小區等打造了智慧社區樣板;2020年,海信正式發布的“智慧新生活之城”解決方案并落地青島市南區;海信“城市云腦”項目也先后落地廣東江門、內蒙古包頭等城市……根據規劃,到2025年,海信智慧城市版塊業務將達到100億規模并超越“BATH”(百度、阿里、騰訊、華為)。
無處不在的“智慧”體驗
當前,全國多個城市都在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諸多問題。陳維強表示,過去的智慧城市建設存在偏重基礎設施建設、偏重為政府端提供服務以及“只為城市智慧”等問題,往往對于人的體驗關注不足。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智慧城市?“海信認為一個好的智慧城市需要圍繞城市、社區、家庭,提供城市級全場景智慧化服務;在政府端,圍繞交通、公安、城管等政府管理職能提供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智慧政務服務,在行業端,圍繞公交、醫院、學校等提供智慧化服務、提升管理水平,最終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體驗?!标惥S強認為,海信智慧城市基于以上的智慧城市模型,結合過往在智慧產業深耕20多年的經驗,在智慧城市過程中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應用導向”,提高市民的獲得感;與此同時還是實現了“從家庭到社區到城市的全業態打通”,提供無處不在的“智慧”體驗。
先進的理念背后是強大的技術支撐。據了解,為智慧城市戰略的落地,海信大力開展三大關鍵技術攻關,分別是:云腦技術、友好交互技術、用戶可信賴技術。已申請高質量發明專利超過770項,主持參與國際標準9項,國家、行業標準28項,團體標準20項。
《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提出,構建特色鮮明、千城千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格局,擦亮“善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山東新型智慧城市整體品牌。事實上,這也與海信智慧城市的建設的理念與目標不謀而合。在當前山東提出“2025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的大背景下,海信有能力也有責任為山東智慧城市建設貢獻更大力量。海信網絡科技公司總裁張四海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最終受益者一定是市民,必須以人為本,不能漂浮在天上停留在概念里,必須通過具體的真實有效的應用落地?!?/p>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倚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