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詳細解讀了《青島市實施“碩果計劃”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有關內容。
記者獲悉,“碩果計劃”制定了四項工作目標,強化制度創新,從科技成果轉化供給、需求、服務、保障四個方面入手,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到2024年,力爭實現“四個倍增”,即全市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200億元、專業技術轉移人才超過2000名、高校院所本地轉化科技成果數量超過2000項、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4000家以上。
優化科技成果源頭供給
從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人員四方面創新主體和成果源頭入手。
科教協同激發高校服務地方活力,全國首個對駐地高校從制度創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實際貢獻等不同維度,進行綜合績效評價和政策激勵,根據評價結果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綜合獎補。
推動研發機構、特別是近些年引進大院大所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通過“訂單式”研發,服務企業需求,實現自身發展。根據服務本地實際貢獻增量,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
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創新聯合體,從市場實踐中凝練科學問題,布局原創性、共性技術攻關,引領行業發展。根據建設目標績效,給予最高2000萬元獎補。
在全國首次提出探索項目結余經費(包括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陜西是橫向科研項目經費)可用于成立項目公司、開展轉化投資等,預期將極大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活躍度,提高從技術到商品的轉化效率。
通過高校院所專利申請前評估、市科技項目立項前技術成熟度評價等創新性舉措,提高專利質量,讓成果真正“值得轉”。
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以產業化項目和示范場景、示范園區、中試平臺建設為切入點,促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通過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助力企業敢于投入科技成果產業化。對符合我市重點產業領域并落地轉化的重大科技成果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同時,整合已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承接科技成果轉化。
結合區(市)產業布局,通過場景驅動,助力中小企業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市場,就地應用。
發揮高新區科技成果轉化主陣地作用,結合園區培育計劃,通過園區示范,探索建立快速響應機制,企業需求隨發隨評,財政資金隨立項隨撥付,鼓勵高校院所青年科技人才積極參與“揭榜”,優先予以支持,逐步打造能實戰的青年科學家隊伍。
從產業需求出發,支持頭部企業、專業服務機構建設項目中試熟化平臺,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2000萬元支持。另外,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探索市場化機制和“先中試、后孵化”等模式,整合存量資源,建設以樣品樣機、臨床驗證為重點的中試服務平臺,持續服務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業化,實現從技術到產品的無縫銜接。根據平臺服務績效,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200萬元獎補。將臨床試驗視同市科研項目,鼓勵醫療衛生機構參與科技成果轉化。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市場要素集聚
壯大技術轉移專業隊伍,推動高校院所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技術經紀職稱和崗位、開展相關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培養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復合型技術轉移人才。
促進專業孵化器建設,通過支持龍頭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培育生態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優化標桿孵化器管理,引導孵化器高質量發展,形成特色、專業、標桿孵化器梯級隊伍,向社會輸出高質量創業企業。
強化政府引導基金政策屬性,對真正投向項目中試和種子期、初創期的早期基金,讓渡全部超額收益,政策力度比肩深圳、國內領先,同時與現有各類基金形成全鏈條接力支持,為成果轉化“如何轉”邁出關鍵第一步。
結合國家和省有關黃河流域、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布局,通過科技創新券等政策工具,支持本地企業跨區域購買研發、檢驗檢測等服務,促進創新資源流動。
依托青島產權交易所設立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完善技術交易規則和公開交易體系,為高校院所創辦“學科性公司”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在操作層面打通障礙,打消顧慮。
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支撐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放共享等方式,以市場化機制建設科技成果信息匯集服務平臺,逐步打造覆蓋我市重點產業的技術圖譜服務系統,解決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避免科技人員與市場需求脫節或重復研發。另外,將在市民營局已設立的信息服務窗口基礎上,增加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咨詢內容,提供統一受理、統一回復的“一站式”服務。
分類指導,支持高校院所、國有企業建立機制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負面清單,為成果“敢于轉”解除后顧之憂。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強化法人主體責任,對市級計劃項目經費的使用,完善內控管理制度,依法依規制定的管理細則可作為審計檢查依據。探索在市科學技術獎中增設“科技成果轉化卓越貢獻獎”,獎勵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