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滑動,屏幕上的商品名目羅列,生鮮、家居、數碼等各類商品可謂應有盡有。足不出戶,輕松下單,線上購買的物品即可在一個小時內送貨上門。
以超市、便利店、百貨店等線下門店為中心,提供按小時、分鐘計算的即時零售服務逐漸興起,為線上消費場景創造出日漸完善的零售新業態。
時效性強 萌生“萬物到家”新業態
像點外賣一般線上購物,是即時零售滿足消費者日趨多樣化、常態化的即時消費需求的優勢所在。
一方面,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費者對線上零售門店所銷售商品的要求也更為多變。大到米面糧油,小到鮮花藥品,多樣化的需求下,即時零售平臺所涵蓋場景日益充足。根據京東到家用戶調研顯示,如今,74%使用即時零售平臺的用戶表示,購買原因已從應急發展到應需,以滿足日常采買需要。
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不僅是居民消費能力及消費意愿的增強,更是消費者對配送效率的更高期望。艾瑞咨詢數據調查顯示,與2019年相比,消費者對即時零售平臺配送時長的重視程度由已由43.6%提升至48.3%。
與電商平臺的快遞服務相比,即時零售極大縮短了用戶與商家的距離,確保本地接單商家在地理距離上往往以公里計,配送時長以小時計,無疑在時效性上有了極大的提升。因此,如何“又快又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消費需求,盡可能縮短配送時間是即時零售平臺的最大競爭點。
疫情催生 即時零售站上風口
除卻高效的配送效率,即時零售獲得消費者青睞更源于其到家業務的便利度。
“以前大多是在手機上買糧油等大重量商品,對于女生來說,送貨到家的服務也省去了去站點自提的麻煩。疫情發生,同城配送也比自己出門方便多了?!痹谏虾*氉宰夥浚蛹疑畹倪@段時間里,小希已將即時零售作為補貨的首要方式。
連月來,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一些城市不得不按下“慢行鍵”,部分小區采取封閉化管理措施,大量線下門店陷入停擺狀態。
在此背景下,快遞物流配送效率降低,人們與線下零售場景的鏈接較少,而消費者足不出戶地購買多品類日常生活用品的囤貨需求卻在增加,即時性需求大幅提升,消費頻次亦原高于平日。根據艾瑞用戶調研結果,與2019年疫情發生前相比,67.1%的用戶認為使用配送平臺服務頻次增加,即配需求增勢明顯。小希表示:“盡管現在已經可以外出購物,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自己仍會在線上零售平臺下單,感覺這樣更方便和安全。”
小時購、到家業務、即時零售,種種線上零售平臺所提供的即時配送業務則有效滿足了爆發式增長的消費需求。
平臺布局 實體店鋪的數字化轉型
在消費需求的擴張為即時零售的發展創造出廣闊市場空間的同時,該行業的迅速發展更來自于線下零售品牌自身轉型的需要。從銷售模式來看,即時零售業態看似外賣品類的拓展,實則為線下零售場景的延伸,入駐平臺的商家大多具有實體門店。
依賴于實體銷售門店,以家樂福、永輝超市、大潤發為代表的線下零售商而言,自身成本負擔重、競爭壓力大的經營現狀對零售企業的數字化升級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商超門店為代表,傳統零售商銷售業績并不算樂觀,數據顯示,中國連鎖百強銷售額占社會消費品總額比例降低。2021年3月到11月,家樂福先后退出珠海、濟南、杭州市場;2021年前三個季度,沃爾瑪已關閉25家大賣場;
門店租金、勞動力成本等各項支出較高,實體零售店加快數字化轉型,加速融合其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已成為其提升自身競爭力的“必選項”。開通本地即時配送業務,入駐即時零售平臺,對零售商、品牌商而言,不僅是提振業績的可行性措施,也是以線上平臺高流量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增強客戶黏性、精準觸達消費人群的有效嘗試。對接廣大傳統商超,目前,美團、京東、拼多多等各類線上平臺紛紛布局即時零售,不斷完善其線上平臺的構建。
從傳統商超、便利店、到藥店、鮮花店、寵物店,各類線下門店的入駐,不斷豐富著平臺線上消費場景,促進即時配送行業發展迅速,“萬物到家”的購物模式正在加速走向現實,走進千家萬戶。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高奕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