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是山東給外界的印象,“保守”,是外界給山東的標簽。
相比南方,北方山東似乎不喜歡追趕潮流、不熱衷新鮮事物、不擅長創新創造。
可一些數據告訴我們,形勢好像正在起變化。
4月24日,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和阿里研究院聯合發布了《“數商興農”:從阿里平臺看農產品電商高質量發展》報告,公布了2021年全國“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
山東有17個縣市上榜,排在全國第一位,分別是:棲霞、壽光、郯城、萊陽、平邑、滕州、海陽、平度、膠州、青州、東阿、榮成、蒙陰、新泰、平陰、冠縣、曹縣。
其中,“中國蘋果之鄉”煙臺棲霞雖然觸網僅7年,但卻成功躋身全國第四。
農產品觸網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農戶收益,農民們紛紛網上“淘寶”。據阿里研究院統計,2021年,山東有801個淘寶村,占全國11.4%,這意味著,全國每9個淘寶村,就有1個在山東!
在排名前20的城市中,山東菏澤以擁有516個淘寶村的傲人成績位居第一,占全國7.3%。浙江金華(義烏所在的地市)、溫州、臺州也只能跟在后面“望其項背”而已。
去年走紅網絡的“宇宙中心曹縣”,175萬人口,35萬從事電商業務,作為全國第二“超大型淘寶村集群”,已經形成全國領先的淘寶產業集群,包括演出服、木制品等。曹縣安蔡樓鎮、大集鎮更是包攬了全國淘寶鎮的冠亞軍。
山東這哪是不追趕潮流,這明明是在引領潮流!大家印象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山東農民竟然成了數字時代的弄潮兒。
銷售端,山東農民積極觸“網”觸“電”,種植端,山東農民也玩起了數字化、物聯網、區塊鏈。
在濱州市惠民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食用菌扶貧示范園,天上是無人機,地上是無人車,完全實現了病蟲害防治自動化、智能化。農業物聯網監控平臺的大屏上,報警記錄、數據表格、視頻監視、發菌車間、氣象站等實時數據清晰可見。
全程農事記錄,動態監測采集農產品的產地空間位置、面積、產量、預計上市時間,為農戶、農場與農企提供科學的生產管理解決方案……
如今,惠民縣146個食用菌溫室大棚全部安裝了窄帶物聯網生產智能控制系統,實現了溫度、濕度等智能化管理,產品品質得到大幅度提升。
2020年9月惠民縣被評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縣。
這樣的案例在山東各地還有許多。
比如全國“菜籃子”濰坊壽光。好多人以為那里就是簡單傳統的蔬菜大棚,殊不知壽光的蔬菜大棚已經進化到第7代,應用了現代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裝備,包括自動溫控、智能霧化、臭氧消殺、水肥一體機等智能設備,物聯網應用率達80%以上,農民在家用手機就可以遠程操控,原來一對青壯年夫婦能種植2個70米的大棚,現在可以管理2個200多米的大棚,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近2倍,蔬菜大棚成了“綠色車間”,蔬菜園區成了“綠色工廠”。
比如中國牡蠣第一市威海乳山。作為中國牡蠣之鄉,“乳山牡蠣”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榮獲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銷售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養殖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縣級單位首位,在高端市場占據國內第一。
2021年,乳山市政府、乳山市牡蠣協會攜手當地銀行建設了“數字牡蠣”項目,依托區塊鏈溯源技術,為每一件乳山牡蠣打上身份標簽。一方面可以溯源鑒定真偽、保護商譽,保護消費者利益,另一方面借助數字化實現了金融賦能產業,促進了產業健康壯大。
農業作為最傳統的產業,都在積極升級改造,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更是當仁不讓。
2021年3月,118歲“高齡”的青島啤酒廠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成功入選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成為全球第55座、中國第17座“燈塔工廠”。
有智能制造“奧斯卡”之稱的“燈塔工廠”,因其嚴格的評選標準,一直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路者、“數字化制造”和“工業4.0”的示范者。
自2018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咨詢公司在全球發起評選“燈塔工廠”項目以來,目前全球僅有103家工廠入選。
其中,中國擁有“燈塔工廠”37家,占比超過1/3,遙遙領先第二名,位居全球第一。
在這37家“燈塔工廠”里,山東省有3家(青島2家,濰坊1家),位居全國第三位,看上去數量不是很多,但全國37家里有13家是外資企業在中國開設的工廠,只有24家是真正的本土品牌本土工廠,而山東品牌工廠獨占6家,全國第一。
山東這哪是傳統保守,這明明是“光而不耀”!
與“燈塔工廠”類似,國家工信部也在部署中國自己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今年2月,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正式公布,全國共有110家企業(工廠)、241個場景上榜。
這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里,山東擁有12家,占全國總數的11%,僅次于廣東的13家,位居全國第二。
無論是全球的“燈塔工廠”還是中國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都是制造業領域的佼佼者,都是高質量發展的先鋒。用實力說話,山東真正做到了全省工作動員大會提出的“創新引領走在前”。
單點的企業有“高峰”,成群的企業有“高原”,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方面,山東也走在全國前列。
2019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第一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名單,山東有7個產業集群入選,數量居全國首位。
截至目前,山東7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模突破1萬億元,其中過千億元的6個,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00多個,在建重點項目300多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也達到了25個。
高原托起高峰,高峰加固高原,高原高峰高聳入“云”。
作為全國唯一擁有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有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而工業互聯網“一米寬、百米深”的行業屬性和匯聚、共享、開放的優勢,使其成為串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2018年6月,工信部公布《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底,初步形成各有側重、協同集聚發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將分期分批遴選10個左右跨行業跨領域平臺,培育一批獨立經營的企業級平臺,推動30萬家以上工業企業上云,培育超過30萬個工業APP。
三年過去了,工信部對全國“雙跨”平臺發展成效進行評估,其中,山東的卡奧斯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連續3年位居榜首、浪潮云洲躍居第六(較2020年提升2個名次)。
在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工業互聯網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榜單中,山東同樣表現不俗——全國共140家企業入選該名單,山東省有濟南二機床、青島雙星等23家工業互聯網應用企業榜上有名,大幅領先其他省市,位居全國首位。
2020年,山東青島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隨后出臺了《工賦青島專項行動計劃》。截至2021年底,青島工業互聯網平臺達到100家,3561家青島企業被“工賦”,新增工業產值超過210億元。
其中,平臺賦能的青島中德生態園從全國2萬多家園區中脫穎而出,入選工信部首批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園區試點示范,塑造出以平臺賦能百業改造、以數據增益千企升級的“青島樣板”。
山東這哪是不擅長創新創造,這明明是革故鼎新的典范!
山東是農業大省、工業大省,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推動數字化轉型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在年初全省工作動員大會上,山東將“加強數字變革創新”列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的“十大創新”之一,提出要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提出,構建特色鮮明、千城千面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格局,擦亮“善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山東新型智慧城市整體品牌。
2022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今年底全省16個地市全部建成并用好“城市大腦”,并建設1200個智慧社區,打造2000個惠民應用場景。
數據顯示,2021年,山東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突破1.2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數字經濟規模總量位居全國第三。
在全國2021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上,山東共13個城市入圍,與江蘇并列全國第一。
高山不語,靜水流深。山東只是低調,而不是保守,只是不聲,而非不為。
荀子曰,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ヂ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等這些高科技只是一個個服務產業、賦能產業的工具而已,而雄厚的產業基礎、廣闊的應用空間,正是山東這個經濟大省在數字經濟時代可以“大象起舞”的根基和底氣!
新時代,新山東,讓我們祝福并期待!
來源:秦朔朋友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