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九成收益率不到5%,上市公司為何還要斥巨資理財?

    近日,一季度大賺143.12億元的九安醫療公告稱,欲拿出不超過95億元認購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投資產品。再加上此前工業富聯公告稱,將投資476億元用于理財,上市公司大手筆理財引起投資者關注。

    然而,理財就像“圍城”,有人大舉投入,也有人加速逃離。中新經緯對上市公司2022年以來認購理財產品的情況進行統計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卻“不愛理財了”。

    據同花順iFinD數據統計,截至5月9日,今年共有809家A股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涉及5613個產品(含產品到期后續購或認購其他產品,下同),累計認購規模為4203.43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認購企業數量與規模雙降。

    收益率不足5%占比超九成

    在上市公司認購的這5613個理財產品中,中新經緯注意到,理財雖有風險,但仍相對安全。數據表明,除個股冰川網絡為期28天的銀行理財產品和微光股份為期91天的信托產品收益為負,虧損分別為40.96萬元和47.17萬元,其他上市公司理財產品收益率均為正。

    但從實際收益率來看,無論是收益均值還是高收益區間占比均顯著低于2021年同期。

    在今年809家A股上市公司認購的5613個理財產品中,目前有1293個已披露實際收益率,實際收益率均值為3.05%,較2021年同期(3.11%)下滑0.06個百分點。

    劃分區間看,今年實際收益率在3%(不含)以下的占比40.91%;收益率在3%-5%(不含)的占比56.54%;收益率大于5%的則數“鳳毛麟角”,占比僅為2.63%。

    但2021年同期,實際收益率在3%(不含)以下的占比為42.68%;收益率在3%-5%(不含)的占比為53.92%;收益率大于5%的占比則為3.39%,高于2022年0.76個百分點。

    結構性存款比例不降反升

    上市公司的理財產品主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含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計劃、信托、債券、證券其他產品等。

    中新經緯注意到,809家上市公司對理財產品選擇有所不同。從流向來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占全部理財產品比重為85.87%。其中,結構性存款占全部理財產品的53.09%。

    所謂結構性存款,指其他存款性公司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業務產品。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告訴中新經緯,近兩年監管對于結構性存款的壓降力度較大。據央行數據,截至2022年2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為58824.23億元,環比下降1.57%,同比下降15.92%。

    但中新經緯注意到,上市公司認購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比重不降反升,2021年同期結構性存款產品數為7814個,占全部理財產品(21886個)的35.70%。

    對此,董希淼分析稱,雖然結構性存款收益不確定,但至少可以保證本金,且經過近兩年強監管,結構性存款的真實性和合規性更強。

    上市公司理財熱降溫

    除了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中新經緯注意到,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特別是銀行理財的熱情似乎也在消退。

    相較2021年同期,今年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規模明顯下降。數據顯示,2021年同期共有2084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涉及21886個產品,累計認購規模為18934.58億元。與之相比,今年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只有2021年的38.82%、累計認購的資金規模也不到2021年的四分之一。

    東興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嘉瑋對中新經緯表示,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趨勢使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傾向減弱,特別是在一季度權益市場走弱的情況之下。

    眾所周知,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銀行理財走向凈值化時代。但年初以來,銀行理財破凈產品數量不斷增加,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根據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4月中國財富管理收益指數月刊,3月,整體現金管理類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周均值和六個月投資周期產品收益均同比下滑,精選50款一年投資周期產品下行趨勢更為明顯,過去六個月投資收益率為1.69%,較2022年2月份下降26BP。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也表示,上市公司理財熱度降溫,一方面是因理財收益率在下降,另外一方面則是當下上市公司將閑置資金用于自身經營的比例在提升,“這主要是受今年以來市場波動影響,是短期表現”。

    券商系理財產品興起?

    或因如此,上市公司理財產品的風險偏好有些許調整,對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的關注度提升。對比發現,今年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信托和公募基金等理財產品的占比均較2021年下降。其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占比下降了3.32個百分點;其次是信托產品,認購產品占比下滑了1.38個百分點,認購公募基金和其他基金類理財產品的占比則略下滑0.18個百分點。

    而與此同時,券商集合計劃和證券其他產品的認購比例則分別上升了1.91和2.93個百分點。券商集合計劃即券商接受投資者委托,并將投資者的資金投資于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的一種理財服務,其風險和收益介于儲蓄和股票投資之間。證券其他產品則主要涉及券商收益憑證、質押式報價回購等。數據顯示,永安藥業、千禾味業、仙壇股份、三維化學等個股的理財資金都投向了該類產品。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都是以閑置資金管理為目的,以在有限風險下獲得穩健收益為目標,當前券商收益憑證和集合資管產品能較好地符合上述標準?!眲⒓维|提到。

    陳靂表示,相比而言,短期當前券商集合理財和收益憑證的收益率要略高于銀行理財產品,而且兌付穩定性比較好,所以吸引力要強一些。

    未來上市公司理財是否會向券商系理財產品看齊?陳靂表示,上市公司的理財產品選擇會隨著市場不同產品收益的對比變化而發生改變。

    劉嘉瑋也提到,市場是動態的,如果權益市場持續低迷,那上述理財風格可能延續,但如果權益市場企穩向好,上市公司購買產品的風格可能發生變化。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來源:中新經緯

    責任編輯:林紅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