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臺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未來i茅臺正式運行后,公司會考慮上線飛天茅臺。(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閱讀
4月26日晚,貴州茅臺公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業績,實現營業總收入331.87億元,同比增長18.25%,其中實現酒類營業收入322.87億元,同比增長18.55%;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72.45億元,同比增長23.58%。該數據要高出貴州茅臺此前自己的預期。
長期跟蹤茅臺經營數據變化的觀察者發現,以更長的時間緯度看,2022年的茅臺一季報不僅破了三年來最大的增幅比例,而且也是其自2001年上市21年來,實現單季增長絕對數最多的一次――增長51.22億元。
從背景分析,茅臺此次“摸底考試”成績,對其未來五至十年的中長期發展必會產生深遠影響。而從其對行業、對地方、對市場等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分析,這份“一季報”背后所藏趨勢可謂意味深長。
從上市之初的“小不點”,到今天資本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巨無霸”,善跑“改革創新”的茅臺在上一個年度剛剛加入“千億級上市企業”俱樂部。
體量破千億后,這家全球單品銷售第一、市值總額第一的烈性酒公司又在2022首季創下近三年來最高增幅,尤其是凈利潤增長超過了20%――在今年以來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實現逆風增速,無疑給當下的產品市場、資本市場釋放了一枚不一樣的信號彈。
單季增幅三年來最高,增長數超2006年全年營收
3月29日,茅臺發布公告預計今年一季度實現收入331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8%左右;實現歸屬上市公司的凈利潤166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9%左右。
從2022年一季報最終公布的數據看,茅臺營收增幅與上述預測相當,凈利潤則超出了預測近5%――同比營收增幅之下,創造了更多的利潤增量,說明財務狀況比預想的要更好。近半年來,茅臺不斷推出大動作,頭部頂流產品亮相,以及與之同步的重要改革,如“i茅臺”的上線,正為其營收創造更多價值。
就在茅臺發布今年1至2月的經營業績時,業內專家就預測茅臺一季度業績會“非常亮眼”。早在此前舉行的的茅臺集團2022年第十二次黨委(擴大)會議上,茅臺董事長丁雄軍就歸納總結道,一季度實現了開門穩開門紅,生產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良好,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有序,生產和銷售系統持續優化,系列新產品、新制度接連發布和出臺,各領域頂層設計“四梁八柱”實現全覆蓋,通過改革、創新、開放系列措施積蓄了良好的發展動能,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有優”“穩中有新”“穩中蓄勢”的良好發展態勢。
丁雄軍尤其提到:“特別是今年一季度主要經營指標實現了近年來單季度最大增幅,進度區間創下近年來的新高?!?/p>
值得注意的是營收增長絕對數。2022年一季度,營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1.22億元,創下其自2001年上市以來最大單季增長數額紀錄。這一數字,超過了2006年貴州茅臺的全年營收總額(49.03億元)。體現在財務報表上的數字說明,各項改革正在產生實際效力。
改革是推手 營銷是關鍵
在業內看來,打好市場體系攻堅戰,深入推進“五合”營銷法,推動營銷體制改革,成為推動茅臺在這個春節期間產品銷售勢頭向好、市場呈現旺銷態勢的關鍵之處。
從年初在全國線上線下、大屏小屏聯動刷屏茅臺賀歲打響主動營銷第一槍,再到20天時間連續舉辦三場新品發布會,用三個不同的場景營銷,發布貴州茅臺酒(珍品)、茅臺壬寅虎年生肖酒、茅臺1935,不僅市場反響良好,還進一步優化了產品帶和價格帶,“茅臺醬香 股份出品”品牌效應顯現。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茅臺1935,自推出后在市場一直供不應求。有專家認為,茅臺1935不僅搶占了千元價格帶制高點,還為一季報業績增長做貢獻,也給未來茅臺的增長注入新動能。
從2022年一季報看,茅臺系列酒營收34.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30%。
一份券商研報曾表示,貴州茅臺業績增長源于非標產品貢獻主要增速,包括來自系列酒量價齊升,業績表現高于市場預期。茅臺渠道結構愈發均衡,產品體系日臻完善,量價策略游刃有余。
直銷渠道收入翻倍增長
在一季報實現開門紅后,茅臺提出繼續推動市場營銷改革,包括在3月31日上線試運行的i茅臺,也是落子數字化營銷。
僅19天用戶數突破1000萬的i茅臺電商平臺,中簽率平均為0.95%,既讓普通消費者買到平價茅臺酒,也利用品牌號召力,提升系列酒的知名度和銷量。更重要的是,i茅臺已經成為自帶流量的重要C端流量入口,是茅臺主動掌控渠道、管控酒價的有力舉措,也是提升自營渠道利潤的關鍵所在。
在2022年一季報中,茅臺直銷渠道實現收入108.87億元,比上年同渠道銷售收入47.77億元增長了61.1億元,增幅127.9%,在一季度營收中占比為33%,可以看出直銷已成為茅臺的戰略重心。
此外,2022年一季度海外營收比去年增加了1億元,說明受到疫情影響的海外市場有所恢復。
對于二季度及全年重點工作,茅臺明確要確保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堅決做到生產經營穩中更優、改革攻堅穩中更進。其中包括抓好生產質量,確保優質穩產,推進供應數字化管理和現代化管理建設,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抓好科技創新做好文化賦能。
這些描述背后,會有一系列更大動作。從培養長期穩定發展的趨勢看,種種舉措均是為了培育耐力、強健肌體、增加潛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