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吊林立,車輛來往,遠程監控,自動運轉;巍巍《大港》,一部現代工人創新傳奇在青島港落地,又通過廣播劇傳遞到聽眾耳邊。由山東省委宣傳部、青島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錄制的三集廣播劇《大港》在中央、省、市級媒體、各門戶網站及新媒體平臺矩陣式上線后引發強烈反響,“連鋼創新團隊”建設國際水準高科技港口的故事呈現了現代工人勇挑重擔、敢于爭先的精神,也為“山東港口青島港”這一光榮的工人團隊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內涵。4月26日,島城媒體走進山東港口青島港采訪,“連鋼創新團隊”成員現身說法,在現實與藝術創作的映照中分享“我如何融入‘團隊’”“我如何理解‘我們’”,展現“團體精神力量”。橋吊技能大賽“三冠王”張大龍親歷了從“低頭工作12小時”到“遠程自動控制”的發展階段,作為港口工人的中生代,入港十幾年的他深刻感受到了國家經濟發展與港口發展的同步脈動,在傾聽《大港》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大港》的劇情里。“我就是保證碼頭順利運作的一塊基石?!?/p>
講述港口工人自己的故事
廣播劇《大港》創作期間,主創團隊深入港口,采擷“連鋼創新團隊”奮斗故事,著力呈現全自動化碼頭建設的創新歷程、奮斗歷程。劇組現場錄制了一千多條現場的聲音,從海浪、海鷗到工作環境聲音、辦公室電磁聲,以大量真實的背景音展現工業環境,配以港口工人攻堅克難的故事,碼頭建設的歷程呈現在觀眾耳邊。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工程技術部副經理呂向東表示,他用了半個月時間反復收聽《大港》,作為“連鋼創新團隊”的成員他對作品的感受非常深刻,“有句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港》這個劇確實比較貼合我們工作過的場景,感覺歷歷在目,張連鋼同志帶著我們做的自動化碼頭是個系統工程,工作上的難點、辛苦和危險情況層出不窮,像是劇中呈現的那樣,為了給混凝土保溫,大家紛紛脫下棉襖。同時,這個劇也展現了我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外方技術封鎖的情況下,張連鋼同志總說‘外國人能干的我們也能干’,他提倡的‘拼命三郎精神’在劇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拼命干有可能干不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年輕人要傳承這種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精神,這一點《大港》也說得非常好?!?/p>
入港17年的張大龍先后從事輪胎吊司機、橋吊司機、集裝箱橋吊操作等工作,2021先后奪得山東港口集團三個級別橋吊技能大賽冠軍,是第一個奪得年度“三冠王”職工。從早期橋吊四五十米的工作臺,到現代全自動化碼頭的遠程操控,張大龍親歷了這一科技創新的過程,“以前的橋吊四五十米高,天天低頭干活,新技術把我們從危險的勞動情況里解放出來,半自動化的橋吊可以抬頭工作,而且也不顛簸。遠程操作更是體現了科技的力量,勞動環境和強度大大改善?!痹谑章牎洞蟾邸返倪^程里,張大龍更深切地感受港口工人的自豪感,“港口工作不只是掙錢養家;說到經濟,就看進出口,就看我們港口工人的工作崗位。一個箱子三十噸,一晚上幾千噸的工作量,只要為國家進出口作出貢獻,就是我的人生意義?!?/p>
賡續傳統,啟迪新人
作為一部優秀的工業題材廣播劇,《大港》體現了山東港口青島港的文化凝聚力。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公司工程技術部張衛副經理表示,“《大港》這個劇跟時代比較契合,體現了我們多少年的凝聚力 ,也是山東港口青島港的整體縮影?!睆埿l以劇中女性角色、“連鋼創新團隊”唯一一位女工程師李永翠為例,“小女孩個不高,很瘦,當時爬到橋吊上她很緊張,沒爬過那么高,碼頭現場上面也有風,我們團隊也上去陪著她。她為什么要到那么高的地方?張連鋼同志要求,要學習流程循環,在家里看模擬肯定看不出效果,我們到橋吊上看實際作業流程,在哪個環節停滯,都一目了然。”追憶往昔,張衛頗為感慨,“《大港》我們收聽了好幾遍,每次聽到那句‘中國人必須有中國人自己的自動化碼頭’,心情都比較澎湃。一聽到那些情節,我們腦海里都切換到親歷的那個畫面。”
《大港》播出后獲得了全國聽眾的喜愛,也得到了青島籍演藝明星的推薦,更讓忙碌在全自動化碼頭的建設者們身臨其境。22歲的楊慶朕是一位優秀的船舶指導員,也是青年職工的代表?!拔以诩依锫犃恕洞蟾邸泛芏啾?,對我影響很深的是張連鋼同志的精神。他明知道自己患有肺癌還堅持工作,內心有著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堅持到項目成功才去做第二次手術,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李永翠工程師爬上橋吊,研究出來自動系統新軌道展示了當代女性在創新團隊中的地位,這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并將它更快融入集團和公司各項工作當中?!彪S著《大港》在聽眾里的傳播,一批批港口工人賡續傳統,為青島現代化港口產業創造更大榮光。
責任編輯:林紅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