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中,“海洋”成為報告高頻詞。無論是城市愿景中“活力海洋之都”的提出,還是“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奮斗目標的提出,都表明“海洋”已經成為青島這座城市發展的支點。因此,從青島獨特海洋文化中尋找青島世界性海洋城市定位,進而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必然要做的就是繁榮海洋文化,持續建設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
打造宜居高品質灣區城市。青島市海洋城市文化關注品質生活、和諧美麗,其城市文化的生命點在于城市生態的自然和諧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打造宜居城市。要全力推進生態青島、美麗青島建設,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強化污染物協同控制、深入推進“十四五”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區建設、美麗海灣建設等工作,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攻堅戰;要以低碳發展為主線,全面推動“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落地實施,抓好新一輪“四減四增”工作,加快低碳城市、低碳社區建設,力爭在國內率先實現碳達峰;要以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為底線,正確處理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統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力爭未來五年把青島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打造宜業高品質灣區城市?!叭嗣癯鞘腥嗣窠ǎ嗣癯鞘袨槿嗣?。”青島海洋城市文化的核心點在于關注為民造福、改善民生,是以人民利益為導向的城市文化。從這點出發,青島市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基建功能完善和生活品質提升,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質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農業方面堅持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推動城市和農村的規劃建設、功能配套、管理服務“一盤棋”,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歷史文化傳承,讓農村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幸福生活。大力推動傳統種植向科技引領轉變、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家庭分散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一產獨秀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工業方面要注重營造以產業文化基礎、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持為基礎,以開放性、包容性為顯著特點的海洋城市文化,能讓創業者在這里受尊重,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推動未來新興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則需大力發展海洋旅游、海洋金融、海洋服務,讓海洋城市文化滲透入城市的大街小巷。
打造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更加關注兼收并蓄、開放活力是青島海洋城市文化的顯著特點,也是區別于國內其他海洋城市的差異點。在青島,無論是啤酒節、音樂節還是前海沿海洋風光、嶗山宗教文化,青島是一個傳統與現代并存,兼收并蓄、開放活力的城市。黨代會報告提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青島市文化旅游部門應勇于承擔這重大的責任、光榮的使命。樹立大旅游理念,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增效、旅游設施提質升級,努力為打造高品質灣區城市貢獻文旅力量。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力度,拓展全域旅游內涵,實現景區全域聯動、產業全域優化、線路全域統籌、市場全域營銷。同時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合示范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有機銜接,努力把青島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閑城市、濱海休閑度假旅游勝地。不斷優化旅游空間布局,不斷豐富產品供給,大力培育骨干文化旅游企業,大力發展智慧旅游,加大旅游推介力度……在創新新媒體營銷方式,積極運用大數據進行“游客畫像”,開展精準營銷,積極鞏固韓國、日本等國外市場,全力開拓歐洲、美洲等新興市場的同時,堅持旅游 營銷、文化交流、節會舉辦一體推進,不斷擦亮“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城市品牌,提升青島旅游影響力、美譽度。
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華章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