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藝術城市,讓人文青島享譽世界。”這是青島堅定文化自信,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現實需要,是青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建設藝術城市,必須緊緊圍繞“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突出引領型、創新型、樞紐型、共享型四個發展導向,服務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品質灣區城市”,堅持城市產業和自然人文相互融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一體推進,人文素養與城市軟實力同步提升。
一、建設藝術城市是大力提升青島現代化水平的內在要求
藝術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提升城市品位。藝術“無用之大用”,說的就是藝術雖然沒有直接作用于現實的功能,卻是于人類進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從市民個體來說,藝術溫潤心靈、陶冶情操。從城市整體來看,藝術純凈社會風氣,涵養城市精神,賦予城市獨特的氣質。青島人均生產總值已達13.9萬元,接近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市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更加突出。
“藝術城市”理念提高了人類對城市文化的自我調節和發展的能力,使人文和環境互惠共生。青島要在全球彰顯特色,藝術是最直接的視覺名片和形象標識。青島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人文素養,都在以藝術魅力提升著青島“顏值”。
“藝術城市”的核心要義是將城市建設與文化發展相結合。藝術融入商業催生豐富的藝術產品,刺激新的消費需求。包括藝術財富在內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青島經濟的重要部分,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城市發展的實踐也表明,藝術繁榮同樣是營商環境的一部分,在引進和集聚高端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將建設藝術城市作為推進青島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抓手
繁榮文藝精品創作。支持精品創作,同時調動包括民營民間社團在內的多種力量,發揮數字技術在文藝創作中對接需求的獨特作用,堅持創意引領科技支撐,豐富精神產品生產供給。
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工業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利用,積極推進老城區申遺,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和“山東手造·青島有禮”工程,讓博物館藏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
發展壯大藝術產業。加快形成影視產業生態,持續擦亮“電影之都”品牌;完善音樂演藝產業鏈;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數字藝術產業,培育新業態,促進新供給。
提升城市藝術空間。高標準完成市博物館擴建,加快建成市圖書館新館。推進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建設,新建演藝大廈。深化藝術場館效能,細化藝術街區建設,暢通藝術服務。
激發藝術消費潛力。實施文化消費惠民政策,進一步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擴大文創消費。培育新興特色文化旅游消費目的地,推動文旅融合,滿足市民多元文化需求。
推動藝術教育和品牌傳播。加快發展學校藝術教育,支持發展成人藝術教育培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上合組織相關國家、東亞文化城市聯盟的文化交流,開展青島特色藝術展演展映展覽和作品翻譯。
三、全方位加快藝術城市建設
堅持將藝術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城市規劃在注重土地和經濟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城市特色文化建設,更加自覺地用“藝術城市”理念倡導“多規合一”,體現公共藝術特色。特別是在城市更新中應有意識地增加藝術內容。城市建設應合理配建公共文化空間,同步建設必要的公共藝術設施。
堅持以藝術塑造城市形象。設計建設一批最能體現“藝術城市”唯一性的文化地標。主動設置議題,通過標簽化的話語傳播,貫通對內對外宣傳,形成“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品牌認知和社會共識。
堅持不斷提升人文藝術素養。用好駐青院校藝術院系的資源力量,提高市民普遍的藝術欣賞水準,在審美中培養市民的感性智慧,共建共治共享藝術城市。
堅持加快繁榮藝術金融和藝術貿易。用足用活財富管理金融改革試驗區政策以及青島自貿區和上合示范區政策,積極發展藝術金融和藝術貿易,發展壯大藝術產業,加快將青島建設成為重要的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壯大藝術城市建設的經濟基礎。
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文化產業發展促進處處長 閆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