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海水養殖的綠色可持續路徑

    作為擁有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的海洋大國,我國如何在打造漁業高質量發展增長極上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在今年3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了關于打造海上“能源島”、發展深遠海養殖、海洋碳匯、統籌海洋功能區劃、海洋新能源建設等涉海建議。

    但同時,近年來沿海部分區域存在海水養殖不規范發展現象,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扇貝占據了近岸水域,海參占據了池塘,海參和對蝦占據了潮間帶的灘涂……歷經前五次海水養殖浪潮,如今近岸海水養殖的區域已逐漸飽和。局部過飽和、超密度的養殖給近海水域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海水養殖空間不斷被擠占。這種情形再次印證了漁業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探索出一條綠色可持續化發展的新路徑。

    發展海水養殖 增加漁業碳匯

    近年來,我國海水養殖業不斷發展,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海洋支柱產業之一,沿海11個?。▍^、市)從業的規模化企業達3萬余家、人員近百萬,對我國沿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海產品保供等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漁業大國,發展漁業碳匯,對于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在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進福建省委會主委嚴可仕看來,我國漁業碳匯儲量可觀,養殖貝類占我國海水養殖產量70%以上,大型海藻養殖產量、面積一直穩居世界首位;另一方面,海洋養殖貝類、藻類儲碳周期較長,特別是貝類固碳時間可達數千年之久。除此之外,探索建立被國際認可的漁業碳匯基礎理論、評估方法和實現路徑,還可以實現“彎道超車”,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標準。

    與此同時,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如何發展漁業碳匯,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嚴可仕認為應當從健全漁業碳匯評估體系、優化漁業碳匯交易模式、鼓勵發展綠色漁業養殖等方面多點發力。

    在健全漁業碳匯評估體系方面,應當鼓勵漁業養殖主管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大力發展漁業養殖產業基礎研究,特別是強化漁業養殖固碳、增匯實踐研究。同時,在沿海省份設立漁業碳匯研究與增匯工程示范基地,具備條件的,可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福建省設立國家級漁業碳匯研究機構,探索制定漁業碳匯計量、監測、核查和評估等標準和規程。

    在優化漁業碳匯交易模式上,嚴可仕認為,一方面應倒逼排放端加大減排力度或購買碳匯指標,推動漁業碳匯指標供需有效對接,打通漁業碳匯交易市場化通道;另一方面,應當推動建設“國字號”漁業碳匯交易市場,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漁業碳匯交易模式,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積極推動創新漁業碳匯金融產品,加快建立市場化交易機制。

    在鼓勵發展綠色漁業養殖方面,應積極響應“雙碳”戰略,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漁業養殖全過程,通過建立水產養殖基地、發展深遠海綠色養殖等途徑,大力發展生態系統水平的貝類、藻類等養殖。以推動開展漁業碳匯交易為契機,引導養殖企業、養殖戶擴大綠色漁業養殖規模,通過漁業碳匯交易形成“新附加值”。

    加快發展深遠海養殖,帶動鄉村振興

    發展深遠海養殖,對進一步加快全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進程、優化海洋開發空間格局、促進海洋高新技術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帶領養殖戶共同富裕,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

    全國人大代表、福州宏東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平勇認為,與拓展陸域產業相比,海洋產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大、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建議健全金融扶持機制,采用產業投資、股權投資、債權融資、政府產業引導基金等多種方式,解決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海洋產業的融資難題。

    在發揮國有企業帶動作用方面,蘭平勇認為,應當通過“國有企業+龍頭企業+農戶+產業金融”,探索育苗、養殖、加工、旅游、科普等新型深遠海智慧漁旅產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新模式,讓漁民養得起、養得好、賣得出、賣好價,帶動漁民共同富裕。同時,對先行先試的企業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比如實行投資補助、稅收減免,在海域使用、項目合作等方面給予優惠。

    發展科學養殖 打造海上綠色“菜籃子”

    一定程度上而言,海洋也關乎著14億人民的“飯碗”。

    在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方面,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青島市委會副主委、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莫照蘭認為,應當開展水產種業的無疫化建設工程,包括實施水產良種疫病凈化工程、實施無病毒水產苗種繁育工程、創建無規定疫病水產苗種場以及實施水產疫病區域化控制示范工程四個方面,通過技術研發、重點規?;髽I推進、建立示范點等多種方式,加快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

    同時,莫照蘭建議黃河流域的漁業資源保護還可以參照多地的水域生態牧場,開展水域生態修復、漁業資源增殖、苗種繁育、水產品質量控制、精深加工和物聯網智慧平臺等技術轉化,構建“漁旅融合”“漁業+生態保護”等漁業發展新模式,探索以魚護水、以水養魚、以魚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促進黃河水域漁業經濟發展。

    在補齊“海上糧倉”苗種短板方面,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高公島街道黃窩村黨支部書記張立祥認為,應在海域和灘涂使用上劃出“海洋農業”的保護紅線,讓大型海藻栽培在既不占用耕地資源,又不耗用淡水資源的前提下,為社會提供綠色安全的農產品?!霸诤Q罄镌耘啻笮秃T澹喈斢陉懙厣系闹矘湓炝?。大型海藻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促進海水碳循環,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大型海藻在生長代謝過程中還吸收利用陸源污染排放到近海水體中的氮、磷等元素,是環境總賬中的重要增益項。”他解釋道。

    此外,張立祥還建議,在海洋生態補償金上向大型海藻栽培領域傾斜。在大型海藻的栽培種苗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持續開展人工栽培海藻的抗病能力、良種選育和培苗技術研發,盡快補齊“海上糧倉”苗種短板,攜手發展海洋科學養殖產業,共同打造海上綠色“菜籃子”。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