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10年美債收益率升至2.48%,盤中一度升至2.5%以上。美債利率上行的原因在于美聯儲表態較市場預期更為鷹派。近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稱必要時加息25bp以上以降低通脹水平,紐約聯儲主席也稱如有必要加息50bp,美聯儲5月加息50bp的預期快速升溫。
反觀中國貨幣政策正在加快轉向寬松,市場擔心中美貨幣政策取向背離,會加大國內滯漲壓力,并影響人民幣匯率走低。
外資對中美貨幣政策背離做出了敏感反應。債券托管數據顯示,2月境外機構債券托管量環比減少803億元,為2015年初以來最大降幅,占到境外機構債券托管存量的2.0%。分類型來看,國債、政金債和同業存單分別減少354、285和113億元。
中美貨幣政策背離,主要通過兩大渠道影響人民幣匯率:一是經常賬戶下的出口相對競爭力,二是資本賬戶開放程度與對應的資本項下融資結構。當前我國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經常賬戶視角下的結構性外匯流入韌性明顯。
從歷史數據看,中美貨幣政策背離并不必然意味著人民幣貶值,也不代表我國貨幣政策會被動跟隨美元利率。2018年,中美貨幣政策也曾出現明顯背離。當年3、6、9、12月,美聯儲四次加息,共計加息100bp。聯邦基金利率上限從1.50%升至2.50%,12月加息也是美聯儲此輪加息周期的終點。在加息的同時,2018年美聯儲還延續了2017年10月開啟的縮表進程,每月縮表額度從2017年10月剛開始的100億美元上升到2018年12月的500億美元。我國央行3月跟隨美聯儲上調逆回購利率5bp,而4月轉為降準1個百分點,隨后的6月和10月,繼續降準0.5和1.0個百分點。
央行在2018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態,“在開放宏觀格局下,貨幣政策保持穩健,還需要把握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協調好本外幣政策。當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產生矛盾時,作為以內需為主的大國經濟體,應以內部均衡為主同時兼顧外部均衡,找到最優的平衡點”。
“以我為主”的貨幣政策基調如今重現。為緩和美聯儲收緊帶來的外部沖擊,央行可能對降息更為謹慎,更多使用結構型政策工具調節流動性,但整體上看外部因素只會影響國內貨幣寬松的節奏和形式,難以改變貨幣走向寬松的政策大方向。同時,匯率出現趨勢性貶值概率極小。如果啟動降準降息,人民幣匯率面臨階段調整壓力,央行手握引導匯率預期的政策工具,預計會及時出手穩定市場預期。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