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像素級解碼建行零售數字化轉型

    提起零售之王,你腦海中的第一位是誰?

    招商?平安?……

    今天,給你一個新答案,建行!

    建行?……

    是的,你沒聽錯。

    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末,建行境內個人存款余額11.28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09萬億元。個人客戶金融資產超15萬億元,較上年新增1.4萬億,六大行中位居第一。個人全量客戶7.26億人。零售銀行業務利潤總額2147億元,行內占比56.74%。

    這個業績成色十足。首先,它是在數字化經營的新環境下取得的。其次,它是在后流量時代取得的,今天不止銀行,連最會數字化運營的互聯網公司,也屢屢發出了流量枯竭的感嘆。

    但是,奇跡就是被創造了出來。

    建行零售數字化轉型的密碼是什么?

    數字化獲客:從拓客到承接的邏輯

    幾年前,另一家大行做了一項客戶調查,他們詢問了全國1.2萬名80后客戶,得出一個既令人吃驚又在預期之中的結果,今天還進網點辦業務的80后,在調研中的占比是——

    零!

    此前,商業銀行獲客主要靠傳統網點和營銷人員的外拓,在線上化服務普及的今天,線下網點已經門可羅雀,銀行獲客的主戰場,已經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

    要在數字化場景下獲客,銀行前端要與客戶保持黏性和良好連接,貼近客戶生產、生活場景并獲客、活客、留客。建行采用“建生態、搭場景、擴用戶”的九字要義。

    首先是打造生態獲客“圈”。 建行聚焦餐飲、出行、公共服務、購物等10大貼近大眾客戶生活的零售生態場景,打造了數十個樣板間,全國范圍場景數量400余個,零售生態場景賬戶累計達1029萬戶。2021年,建行以做透核心圈、做大關聯圈、做活衍生圈為目標,繼續推進大消費生態的深耕,以網點為陣地打造社區周邊商圈,上線“商管慧眼”線上經營平臺,實現線上和線下、網點和商圈相互引流。

    其次是串接GBC聯動“鏈”。 除了零售條線外,智慧政務、裕農通、惠懂你等To G、To B、To C業務數字化程度很高。智慧政務支持網點成為政務大廳,平臺累計注冊用戶超2億戶,辦理業務超25億筆;裕農通建設51萬個服務點并通過線上服務實現縣域服務廣泛連接;建行惠懂你APP下載量超過1900萬次,認證企業639.6萬戶,訪問量超過1.5億次。它們和零售條線形成了顯著的平臺協同效用。

    再次是做強“雙子星”承接“核”。 將通過內外部場景獲得的流量承載下來,為后續留客、活客做準備。

    所謂“雙子星”是指個人手機銀行和建行生活兩個APP:前者在用戶規模、交易規模、應用市場下載量等評價指標中,穩居同業第一;后者自浙江省完成試點后全面推廣,半年時間,注冊用戶已超3400萬戶,月活躍用戶超1500萬戶,呈現指數增長態勢。

    二者分別從金融和生活兩個維度,形成了掎角之勢,更妙的是,它們又和高頻社交媒體一起,構成了建行零售獲客“流量三角”,形成了建行獨具特色的線上服務“網”。

    “流量三角”是建行零售營銷運營架構方法論。三角形的兩個底角是個人手機銀行和建行生活APP,頂角是建行的微信等高頻流量生態,微信流量生態包括兩部分:一是由總行分行的公眾號與視頻號共同構成的微信矩陣公域流量;二是由建行員工、裂變種子客戶共同構成的私域流量。

    在這樣的流量架構下,配套“造福季、奮斗季、財富季”等一系列規劃嚴密、豐富有趣、符合線上用戶體驗習慣的大型數字營銷活動,不斷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提升數字服務的獲得感,來自社交媒體的、基于場景生態的外部流量,不管是公域,還是私域,都能夠通過有標準、有節奏、有側重、有規模的數字化營銷運營的體系對用戶流量進行統籌運營,既發揮了銀行總部的企業級行動能力,又不斷釋放全國分支網絡的個性化經營能力,最終將流量源源不斷地導向“雙子星”,從而完成體系化的獲客。

    在建行數字化零售獲客的穹頂上,生態獲客、GBC平臺聯動等方式,與“雙子星”、“流量三角”一道,完善“圈”“鏈”“核”,鑄就服務“網”,共同照亮了數字化獲客的星空。

    建行的數字化獲客能力和成熟的數字獲客方法論,讓客戶新增水到渠成。

    “三分”體系:經營客戶全生命周期

    獲客之后,還要活客、留客。

    在銀行客戶轉化上,行業有一個共識,客戶在該機構保有金融資產的規模,同機構和客戶的關系呈正相關,這很好理解,熟人才更好轉化,但是,維持這種關系,需要持續的服務。然而,這也是傳統銀行服務流程最難解決的問題。

    因此,數字化運營下活客的核心目標,是完成從用戶到客戶的全生命周期經營,根據用戶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適當性、針對性的服務,通過有效滿足需求實現轉化。

    在沒有金融科技之前,銀行很難服務長尾客戶,通過技術的手段,建行探索出了大眾客戶集約化經營方式,打造了“分層+分群+分級”的“三分”個人客戶經營體系,服務到了原本服務不到的人群。

    先說“分層”,對于AUM(管理資產規模)20萬以下長尾客戶進行本部直營,對20萬以上價值客戶由網點專營,形成了“基礎客戶場景直營—潛力客戶私域直營—中高端客戶網點專營—私行客戶 1+1+N 服務”的鏈條。

    強化“分層”管理,核心在于與傳統五級經營架構相融合,明晰客戶服務的機構職責。這樣,對應的組織層級就能夠集中精力服務客戶。

    比如,深圳分行個人客戶直營團隊有15名直營經理,他們通過短信、電話、企業微信、手機銀行、場景平臺等渠道,實現了與100萬客戶的有效鏈接。

    后流量時代,社交數字化趨勢明顯,私域流量已成為客戶經營的“金礦”。私域流量經營核心邏輯,就是對流量進行挖潛。

    建行一方面加快行內自有能力建設,推進產品、權益、活動、系統等資源數字化、智能化、膠囊化,形成數字內容敏捷“貨”架,另一方面與企業微信等交互工具深化“場”的合作,形成“一對一”和“一對多”服務模式,實現對價值客戶和潛力客戶的連接、服務和運營,不斷深化客戶關系、擴充服務觸點、提升數字化經營產能。

    目前,“中國建設銀行企業微信”已面向全行推廣,截至2021年底,企業微信累計連接客戶1100萬,云工作室累計訪問客戶4710萬人,實現資產配置6779億元,私域價值創造能力顯現。

    這套直營體系,讓直營經理1個人可以服務2萬名客戶,管戶效能提升了60倍。深圳分行這15名直營經理管理客戶規模相當于1000位客戶經理,資產規模相當于15個網點,每月實現投資理財產品銷售近20億。

    如果說“分層”是按照資產規模,將建行的客戶層切出了一個個橫截面的話,那么“分群”則是依據客戶畫像,圍繞車主、養老、縣域等客戶共同屬性或共性需求,從縱向切入深度服務客戶。

    以車主群體為例, 建行打造車主線上消費和金融服務平臺,通過沉淀加油、洗車、停車等場景服務商接入模式,形成車主客群特色數字化打法,提供從“車輛服務”到“金融服務”的解決方案。截至2021年底,車主平臺注冊用戶為年初用戶數的6.1倍。

    另外,建行還用客戶“分級”的方法,整合各項產品權益,打通客戶自激勵進階路徑,打造線上自助式、智能化任務體系,讓客戶時時處處都可享受專屬服務,在自成長中累積積分、獲得回饋、提高黏性。

    通過數字化手段,建行形成了“圍繞資金找客戶、找準客戶深洞察、聚焦客群再深耕”的客戶深度服務邏輯,進一步拉近了與客戶的關系,提升了服務轉化效能。

    “我們重塑銀行服務模式,讓業務從柜臺走上‘云端’,讓金融資源精準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也讓許許多多基層員工跳出‘金融內卷’”,在《董事長年報致辭》中,建行董事長田國立提及了建行客戶經營流程的重塑,而這也是建行能夠服務7億多客戶的重要原因。

    數字化,既開拓了服務客戶的疆域,也拓展了服務客戶的縱深。這就是建行零售管理客戶金融資產大幅提升的密碼。

    數字化能力:讓數據為全員所用

    這一招招數字化先手棋,并非生而爆款,它們是在不斷迭代、試錯中,才找到了路,而更多的創新正在被醞釀、被修正、被迭代…….

    這個過程,也是認知升級、能力提升的修煉場。

    當科技開始顛覆傳統金融工作模式時,建行沒有選擇保守策略,不做時代的旁觀者,不躺在過去的舒適區。反而躬身入局,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其改革舉措是“激進而真誠”的,但建行并不蠻干,這中間既有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也有自下而上的修正反饋。

    通過沉淀總結,建行內部獲得了一個“業務+數據+技術”有機融合的經營方法論,歸結為“業務經營客戶化”、“客戶服務數字化“、”數字能力層級化”。三化表里合一,不斷淬化升級,賦能全行經營。

    值得特別關注的是——“數字能力層級化”,它指的是將數字化能力分層級的釋放出來,給全行所有員工使用:客戶經理,不具備技術開發知識的員工,可以用拖拽、篩選等方式查數、用數,研發能力強的員工,則可以對數據做更深入的加工。

    這樣,建行就將用數的能力,從業務專家和技術骨干的專利,變成了一場上下同欲的全民行動,全行“數商”大大提高。經營上更多讓數據說話,讓數據參與經營決策,創新就更多地涌現出來。

    在最近一篇發表于《中國金融》文章中,建行董事長田國立用樹的“根、干、枝、葉”來比喻建行數字化轉型架構, 如果說“枝和葉”是業務經營客戶化、客戶服務數字化的話,那么“根和干”就是數字能力層級化,它的硬件支撐是業務中臺能力,以及建行的新一代核心系統。

    在零售條線,建行目前已完成3+1中臺能力一期建設,今年還將再新建6+1能力,圍繞對客戶精準服務,打造了全鏈路營銷這一“中央廚房”,這樣就讓底層各項能力通過畫布“拖拉拽”即可見可用,提高營銷活動組織實施效率。

    數字時代,一招領先,步步領先。

    轉型初心:以客戶需求為皈依

    行文至此,我們回到一個根本性問題,建行數字化轉型的原點在哪里?

    答案是,滿足客戶需求,解決社會痛點。

    四年多前,建行提出新金融概念,發端于“用金融溫柔的手術刀解決社會痛點問題”的初心, 2019年初提出B端賦能、C端突圍和G端鏈接,開啟全行“第二發展曲線”,力圖以數字化經營的探索,描繪出“服務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的新金融理念。

    那時,零售業務還是“二八定律”的天下。存貸匯外,銀行只能深度服務私行等高凈值客戶,新金融理念就是要打破“二八定律”,讓金融“服務大多數人而非少數人”。

    零售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服務理念,又可以具象為實實在在的轉變,比如:實現了由單一產品供給向資產配置轉變,實現了由專注價值的客戶服務向全量客戶轉變,實現了由機構思維向客戶思維轉變等等。歸根結底,這些轉變都是從機構本位向客戶第一的轉變。

    追尋新金融理念的思想源頭,它根植于新發展理念,重點是圍繞落實好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解決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民生的問題,同時背后也蘊含著建行對傳統金融模式的深刻反思:長期以來,以資本回報為中心的傳統金融模式,陷入了“二八定律”的窠臼,使資源向富余領域過度集中,催生了周期性的資產泡沫,經濟社會中存在一些難點痛點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另一方面,科技與經濟社會加速滲透融合,改變了金融的底層邏輯和運營生態,使得金融的精準觸達成為可能,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重心轉向高質量發展,推動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成為更為迫切的目標,這也賦予了金融更重要的使命。

    作為一家國有大行,建行口頭上追求社會責任不難,難的是要把它落到實處,更難的是還要賺錢,因為它還是一家上市公司,還需要為股東提供回報。難能可貴的是,建行意識到了“義利合一”,解決社會問題和取得商業成功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建設銀行個人客戶規模達7.3億人,真正的私人銀行客戶可謂鳳毛麟角,服務好大多數人,一方面是金融下沉的普惠問題,另一方面也是開拓客群,尋找建行零售業務發展“動力源”的問題。

    但是要想解決大眾客戶的痛點,踐行新金融的理念,打造第二增長曲線,還要解決橋和船的問題,數字化轉型就是過河的工具。

    “無科技,不金融”,在《董事長年報致辭》中,田國立再次給出了答案。在他看來,建行以科技和數據向業務、客戶和社會賦能已漸入佳境。

    建行正在以科技賦能金融,以金融賦能社會,驅動傳統業務升級重構。而財報也印證了這個判斷,建行的數字化轉型的投入和堅持,正在開啟變化的大幕。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