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建八局軌道公司獲悉,作為八局基礎設施“火箭軍”的使命擔當,深耕軌道交通工程施工,創新攻堅核心技術,先后承建一批軌道交通重大工程,逐步走出一條“區域化+專業化”創新融合發展之路。
勇于探索:中國建筑首個雙護盾TMB掘進區間
據悉,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位于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對于促進青島市域經濟協調發展意義重大。中建八局軌道公司作為中建系統唯一參建單位,承建其中三站三區間。其中,創智谷站~石山路站區間全長1897米,其機械法掘進長度約1688米,是青島地鐵6號線工程全線距離最長的機械法(雙護盾TBM)施工區間,同時也是中建集團首個雙護盾TBM工法區間。
除了應用全新的工法,創智谷站~石山路站區間還需長距離穿越微風化花崗巖及5個破碎帶,同時需要長距離下穿水庫、河流和路橋等多個重大風險源,工程難度之大、技術要求之高、風險管控之難都極大地考驗著項目團隊的專業能力與協同意識。
正式掘進開啟以來,項目多次邀請業內專家開展技術咨詢,緊盯施工難點,聯合山東大學及北京工業大學組建課題攻關組,創新運用地質預報與設備監測系統,推動工程有序開展。同時,項目堅持科學統籌,高效利用維保天窗期,打造“計劃性維修+預防性保養”雙保險,確保設備故障率始終控制在5%以內,全面保障TBM安全平穩掘進,接連創造了地鐵豎井環境下雙護盾TBM日掘進24米、周掘進105米、月掘進366米的鐵軍速度。
綠色高效:積極發展裝配式地鐵車站施工技術
在建筑行業加速轉型升級的今天,以綠色高效著稱的裝配式建造技術,已成為建筑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課題之一,而裝配式地鐵車站便成為銜接產業升級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道橋梁。在青島地鐵6號線,由軌道公司承建的黃海學院站是中建八局首個裝配式地下車站工程,對于發展綠色建造,加快推動基礎設施業務轉型升級具有極大現實意義。
黃海學院站全長218米,為地下兩層島式站臺車站,采用明挖現澆結構+裝配式結構施工,車站兩側擴大端為現澆結構,標準段為裝配式結構,裝配段梁、柱、側墻、頂板等均為預制構件,設計裝配率達70%左右。通過采用裝配式設計,在質量提升的同時,車站土建施工可縮短30%左右的施工工期,助推高效建造。同時,裝配式車站建造還能夠有效解決結構質量、交通限制、噪音揚塵,以及運營維護等施工重難點問題,具有極大的綜合效益。
科技賦能:全力打造可復制的“智慧工地”
為系統解決雙護盾TBM掘進操控及裝配式車站建造技術等諸多難題,項目堅持科技引領、創新賦能,在黃海學院站搭建了工程全線首個“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全過程應用大數據、物聯網及“BIM+”技術等最新科研成果,并通過IOT及BIM技術,將現場系統和硬件設備集成到統一的控制平臺,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實時匯總并建模處理,從而將各子應用系統的數據統一呈現,形成互聯,對生產建設形成強力支撐。
同時,體溫紅外測溫、勞保配備監測、實名制管理、渣土車GPS跟蹤定位、防塵噴淋系統等關鍵管控風險要素,也都會被平臺實時智能監控,實現及時預警、全程溯源,為項目團隊打造了一個智能化“調度指揮中心”,推動項目安全高效建造,先后獲得青島市住建局、青島地鐵集團等相關單位的高度肯定。
標桿引領:矢志不渝彰顯“火箭軍”本色
中建八局軌道公司在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建設過程中,始終秉持“中建排頭 行業領先 八局名片”的使命愿景,勇于沖鋒、敢打必勝,連續創下“全線首個完成圍護結構圍閉”“全線首個車站主體基坑見底”“全線首臺盾構始發”等9項第一。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雯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