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膝關節疼痛的最常見病因。一旦確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許多患者需要“膝關節置換手術”才能得到康復。由于膝關節置換手術創傷大、花費高、術后康復過程痛苦,中老年患者很難接受“換關節”手術,這也是中老年朋友最擔心的事情。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骨科醫院副院長、保膝科主任于騰波表示,解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不是只有“關節置換”一種選擇,只要病情允許完全可以用“保膝手術”來解除病痛。2021年5月4日,全國首家“保膝科”在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正式成立,并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青島大學特聘教授、青大附院骨科首席專家張英澤院士擔任名譽科室主任,“保膝手術”已經使很多患者的膝關節疾病得到康復,也將為更多中老年朋友帶來福音。
關節置換手術風險高
微創保膝術已經成為老年患者首選治療方法
據了解,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損害、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最終導致關節軟骨退變、纖維化、斷裂、缺損及整個關節面的破壞。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復雜的關節之一,也是對運動要求最高的關節,一旦出現關節炎將嚴重影響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復雜的關節之一,也是對運動要求最高的關節,一旦出現關節炎將嚴重影響患者運動能力及生活質量?!庇隍v波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60歲以上居民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率達到50%以上。過去晚期骨性關節炎患者只能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傳統關節置換手術除了手術費用較高,置換后有使用年限限制之外,對于高齡且伴有慢性老年疾病的人群來說,手術創傷大,術中、術后風險較高,術后康復較慢,且患者術后還容易出現感染以及血栓等并發癥。但張英澤院士推出的微創保膝治療法讓這些老年人看到康復希望,為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重增色彩。
據了解,張英澤院士帶領團隊在明確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機理和病理過程后,提出可通過截斷腓骨的微創保膝手術,使得下肢膝關節力線方向由內向外改變,減輕內側關節壓力,從而重新恢復平衡,緩解關節疼痛。保膝手術已經成為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癥較多的老年人膝關節退變性骨性關節炎的首選治療方法,不僅可以免除病人做膝關節置換大手術的痛苦,同時也為身體虛弱不能承受關節置換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治療途徑,并切實貫徹了微創保膝的宗旨。這一新術式完全保留膝關節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結構,切口小,術后膝關節疼痛緩解快,顯著縮短了住院時間,并大幅降低了患者住院診療費用。目前張英澤院士及其團隊在國內已完成微創保膝手術達數千例。
調整細化專業方向
完成相應手術200余例
圖為張英澤院士正在進行手術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保膝科是青大附院骨科亞??平ㄔO中最年輕的科室。保膝科應青大附院學科調整與專業細化的要求,在張英澤院士的倡導和主持下,由于騰波教授任首任科室主任的保膝科在豐富既往開展相關手術的基礎上調整并細化了專業方向,專業從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截骨治療、下肢骨關節疾病的矯形治療、骨性關節炎的早期保守治療、保踝保髖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以及其他影響膝、髖、踝關節穩定性的下肢畸形矯形手術。目前保膝科自成立至今已完成相應手術200余例,手術量位居省內首位,全國前列。
目前,青大附院保膝科常規開展各類保膝手術如經典脛骨高位截骨術、改良平衡支撐鋼板脛骨高位截骨術、微創可吸收墊片式脛骨高位截骨術、腓骨截骨術及骨關節炎的膝關節鏡微創治療技術及關節韌帶輔助治療等。于騰波教授保膝科團隊共10人,全部醫生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8人具有博士學位,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1人,青島市“拔尖人才”1人。目前立項科研課題1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廳級課題6項,市級課題3項,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00余篇,其中SCI收錄30余篇。科室成員目前兼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中西醫結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肩肘運動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委等職務。
遵循“階梯化治療”原則
為患者定制個性化治療方案
保膝科是青大附院骨科在全國首創的全新骨科診療服務科室,采用了最新的微創診療治療理念,旨在解決中老年患者骨性關節炎這一世界難題。目前保膝科相關截骨技術在省內外處于領先地位,秉承學術、臨床、科研、創新技術轉化相結合的先進理念,堅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以科技創新驅動學科發展。青大附院保膝科將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秉承“微創三方收益,創新引領未來”的宗旨,為膝關節疾病患者提供高水平、高標準、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推動青大附院乃至全省全國骨科醫學再攀高峰。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保膝科在先進理念和技術的引領下,嚴格遵循骨性關節炎“階梯化治療”原則,針對患者病情所處的不同時期為患者制定最佳的個性化的診療方案。對于早期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關節軟骨尚未明顯脫落,下肢力線基本正常,采用關節鏡微創清理結合富血小板血漿(PRP)或其他生物制劑注射的手術方法,可以有效阻止骨性關節炎的發展,為患者最大限度保留和修復自身軟骨。對于中、晚期骨性關節炎患者,下肢已經出現了力線改變,可選擇脛骨上端高位截骨或股骨遠端截骨等保膝手術方案,使患者“不換關節”也能恢復膝關節正常功能,讓患者滿意度不斷提升。
相關鏈接:
張英澤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北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UniversityofColorado、陸軍軍醫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外10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曾任河北醫科大學副校長,附屬第三醫院院長?,F任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名譽院長、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會長、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北省醫師協會會長;《中華老年骨科與康復雜志》總編輯,《JournalofBoneJointSurgery》(JBJS)中文版主編,《中華外科雜志》、《中國矯形外科雜志》、《中國臨床醫生》雜志、《中國骨與關節雜志》和《臨床外科雜志》和《Orthopedics》副總編輯。張英澤院士一直致力于復雜骨折(包括關節內骨折)閉合復位微創固定的相關研究。主持、參與省部級以上課題30余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70余名。原創提出了骨折順勢復位固定理論、骨折仿生固定理論、不均勻沉降理論等十余項創新理論,研發了系列微創復位固定技術、器械和內固定物;完成了我國首次骨折發病率的流行病學調查,創建了世界上樣本量最大的骨折流行病學數據庫,文章以論著形式發表在Lancet子刊LancetGlobalHealth(IF=18.705)。以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70余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0余項、美國發明專利5項,進行成果轉化,獲批10項注冊證。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2項。2015年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6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萬人計劃”)。主編、主譯學術專著34部,在德國Thieme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專著3部。擔任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材《骨科學》和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骨科學》主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五年制本科規劃教材《外科學》和長學制規劃教材《外科學》副主編。
于騰波
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導師、主任醫師。青島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院長、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醫院副院長、運動醫學科主任、保膝科主任。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骨科主任醫師。從事骨科臨床工作25年余。近年來,主要從事運動醫學、關節外科專業,在膝關節及肩關節運動損傷關節鏡治療、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診斷與治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近年來,每年門診量數千人次,帶領下級醫師高質量完成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關節鏡下后交叉韌帶重建術、關節鏡下膝半月板縫合修補術、肩關節鏡下肩袖損傷、盂唇損傷修復術、關節鏡下髖關節盂唇損傷修復術、髖膝關節置換術、雙側全髖關節置換術、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術、骨腫瘤、四肢及骨盆復雜骨折等手術約5000余例。同時完成復雜疑難手術700余例,開展本專業新技術多項,參加重大疑難病例的會診工作每年10余次。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張海杰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