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青島上市公司一周熱度榜 | 年報發布:特銳德增收中魯B增利

    本周,青島中程、海爾智家、青島啤酒分列青島上市公司一周熱度榜前三位。3月12日,在“日郵維納斯”輪作業中,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52.7自然箱/小時,第8次刷新裝卸效率世界紀錄,引起媒體廣泛報道。此外,2021年業績報告持續發布,特銳德增收未增利。青島唯一一家B股上市公司中魯B去年凈利潤增長20.28%。

    青島中程沖高回落 百洋醫藥異軍崛起

    本周受外圍市場影響,A股各大指數全數收跌。其中,上證指數下跌4%、深證指數下跌4.4%、創業板指下跌3%、科創板指數下跌4.2%。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7個交易日突破萬億,北上資金全周凈流出,合計363億元。申萬31個一級板塊全部出現下跌,跌幅前三名的板塊分別是社會服務、家用電器、有色金屬,分別下跌7.91%、7.54%、7.03%。醫療醫藥股周內較為活躍,周五新冠檢測股掀起一波漲停潮。國盛證券指出,近期盤面或與去年7月底走勢類似,均是短期快速放量下跌留下長下影線后探底反彈,在當下這個位置就是不能縮量陰跌,放量下跌殺出恐慌盤后才有機會看見轉機。巨豐投顧認為,國內穩增長政策托底,流動性寬松預期的提振,市場向好的基礎依舊。對于激進的投資者,可考慮低吸和加倉。對于穩健的投資者,建議等待指數是否回撤再做判斷。

    青島58家境內上市公司中,僅有6家公司股價實現上漲,分別是百洋醫藥、海泰新光、海聯金匯、偉隆股份、青島食品和城市傳媒。本周,倫鎳一度暴漲110%,成為市場關注焦點,3月8日,鎳概念股青島中程強勢上漲18.46%,盤中創出年內新高。隨后,青島中程發布股價異動公告稱,主營業務收入不涉及鎳礦銷售,公司所持鎳礦未對公司業績產生影響。青島中程表示,公司與青島印尼綜合產業園鎳鐵冶煉投資方簽訂《青島印尼綜合產業園入園企業協議書》,公司可向其供給鎳礦,但目前投資方的RKEF鎳鐵冶煉項目尚未投產運營,因此公司鎳礦未進行開采及銷售。股價周漲幅最大的是百洋醫藥,周上漲11.37%,但5日主力資金凈流出4671.30億元。企查查顯示,百洋醫藥主營為為醫藥產品生產企業提供營銷綜合服務,包括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批發配送業務覆蓋青島、北京、天津。2021三季報顯示,百洋醫藥主營收入52.35億元,同比上升28.41%;歸母凈利潤3.09億元,同比上升92.99%。近日,百洋醫藥成立全資子公司北京百洋智合醫學成果轉化服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

    同花順顯示,截至3月11日,青島境內58家上市公司市值合計7714億元,較3月4日收盤8171億元減少457億元。市值前十名為分別為海爾智家、青島啤酒、青島港、賽輪輪胎、青島銀行、海爾生物、特銳德、森麒麟、青農商行、百洋醫藥,百洋醫藥替換海信視像進入前十。市值漲幅靠前的是百洋醫藥、海聯金匯,分別增長16.33億元、5.99億元、18.82億元。市值跌幅最大的是海爾智家、青島啤酒、賽輪輪胎,分別減少186.09億元、69.04億元、30.33億元。

    青島境內58家上市公司周成交量總額為515.21億元,較3月4日收盤481.81億元增加33.40億元,連續三周出現增長。其中,周交易額超過10億元有11家,分別為海聯金匯、青島中程、海爾智家、青島啤酒、新華錦、百洋醫藥、賽輪輪胎、高測股份、東方鐵塔、特銳德、天能重工,成交額分別為83.41億元、68.74億元、62.76億元、34.06億元、22.63億元、21.55億元、19.76億元、19.14億元、18.40億元、16.29億元、14.95億元。主力資金流入最多的是海容冷鏈、海利爾、東方鐵塔,分別凈流入714.86萬元、562.12萬元、403.84萬元。周換手率超過50%的公司有5家,分別是百洋醫藥、海聯金匯、新華錦、青島中程、青島食品。此外,城市傳媒等6家公司連續4天跑贏大盤,上漲趨勢較好。同花順智能分析認為,百洋醫藥近期的平均成本為32.29元,股價在成本下方運行,中期有加速上漲趨勢。迄今為止,共8家主力機構,持倉量總計58.54萬股,占流通A股1.32%。

    特銳德增收未增利 拆分特來電上市

    3月8日,特銳德發布2021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94.41億元,同比增長26.48%;歸母凈利潤1.87億元,同比減少8.40%,基本每股收益0.18元。

    年報顯示,特銳德智能制造業務實現營業總收入63.3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6.91%;毛利潤13.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05%。新能源汽車充電網業務實現營業總收入31.0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1.85%;毛利潤6.8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2.63%。

    特銳德表示,公司目前已自主研發并搭建完成行業領先的新能源汽車充電云平臺,在公司充電網板塊快速發展過程中,云平臺將不斷積累與新能源車、電池、充電、用戶、能源等相關數據,并進行儲存、分析與應用,能源與數據價值將逐步體現,為公司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

    發布年報同時,特銳德還發布公告稱,擬將其控股子公司特來電分拆在科創板上市。分拆完成后,特銳德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且仍將維持對特來電的控股權。早在2020年11月底,特銳德就啟動了分拆上市的籌備工作。2021年6月,特銳德發布了《關于特來電增資擴股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公告》。時至今日,特來電分拆上市迎來進一步發展。

    公告顯示,通過本次分拆,特銳德將進一步實現業務聚焦,專注于智能制造業務板塊的發展,將特來電打造成為公司下屬獨立的以新能源汽車充電網業務為核心的上市平臺,通過科創板融資增強資金實力,加大對于新能源汽車充電網業務及相關核心技術的進一步投入,實現新能源汽車充電網業務的做大做強,增強新能源汽車充電網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數據顯示,2019到2021年,特來電凈利潤分別為-7512.26萬元、-1.71億元、-5132.08萬元。雖然仍處于虧損狀態,但資本市場仍看好其發展前景,認為分拆特來電上市或許可以打開新局面,突破特銳德原主營業務的發展瓶頸。西南證券表示,政策持續激勵,充電業務加速成長,給予特銳德增持評級。

    此外,青島唯一一家B股上市公司中魯B發布業績快報,2021年度實現營業總收入9.34億元,同比小幅下滑3.30%;實現營業利潤0.40億元,同比增長30.58%;實現歸母凈利潤0.36億元,同比增長20.28%。對于凈利增長,中魯B表示,公司加工貿易板塊銷售形勢好轉,營業收入和毛利同比增加,此外,捕撈板塊政府補助也同比增加。

    企查查顯示,中魯B是一家外向綜合型遠洋漁業企業,2000年7月在深交所發行B種股票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其業務領域涉及遠洋捕撈、海洋運輸、水產品精深加工及進出口貿易等,產業鏈條相對完備。

    光伏預期利好 機構抱團調研高測股份

    3月8日,高測股份發布公告,公司與曲靖晶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設備買賣合同,合同標的為光伏切割設備,合同金額2.22億元。本周,光伏板塊漲勢喜人,與A股的連續下挫形成鮮明對比。

    光伏行業在國家補貼等產業政策支持下,經過多年規?;l展,已經實現光伏制造業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量世界第一、光伏發電量世界第一“三項世界第一”。目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綠色發展階段,“碳中和”和“碳達峰”成為國家重要的發展目標。光伏行業作為中國少數具備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新興產業,國家不斷地出臺相關促進政策,推動光伏行業在中國進一步快速發展。

    高測股份在光伏切割設備市場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是全球三家主要的光伏切割設備供應商之一。年報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5.67億元,同比增長110%;實現歸母凈利潤1.73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2021第四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94億元,同比增長148%;歸母凈利潤0.61億元,同比增長255%。雖然2021年度實現了營收利潤雙增長,但2021年三季度報告顯示,1-9月高測股份實現營業收入9.72億,扣非凈利潤僅有9544萬,凈利潤率不足10%,相對較低。

    近日,246家機構抱團調研高測股份。東吳證券稱,下游光伏行業高景氣度,高測股份作為切片設備和耗材龍頭將持續受益。另有機構指出,2022年國內新增157GW硅片產能,加上部分存量設備替換,預計硅片切割設備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預計2022年全國硅片產量將超過293GW。高測股份光伏硅片環節加速擴產,去年公司在樂山與建湖兩地共建35GW切片產能,至今年末預計形成16GW產能。目前,高測股份在樂山已與通合、京運通等客戶穩定合作,商業模式初具規模,并將進一步對設備和耗材業務進行反饋,形成技術體系閉環,將進一步提升盈利空間。

    記者 馬義義 趙震

    制圖 王瑤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