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政策面不斷釋放穩增長信號,基建是重要的托底支撐。
2021年5月起,基建投資單月同比增速已進入負增長區間,5-11月的平均降幅為5.32%,一直到12月才由負轉正。2021年基建投資弱勢的原因來自資金和項目兩個方面。從財政預算看,2021年上半年國內穩增長壓力不大,財政安排節奏相對后置。從項目體量看,傳統基建項目儲備不充足,占比較高的公共設施、道路運輸分項全年累計投資增速均為負增長,累計同比降幅分別為1.20%和1.30%,拖累全年基建投資增速。
不過,去年基建留有余地,為今年穩增長重拳發力留出了蓄勢空間。財政部去年年末提前下達專項債額度1.46萬億元。據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政府基金性收支安排較去年均有增加,其中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明顯增長22.3%,經測算有望為當年基建投資帶來7000億元左右的投資增量。2022年新增專項債限額為3.65萬億,與上年持平。債務融資方面,年初45天,基建領域相關企業共計凈增加債券40支,為2018年以來最高值,整體而言,自籌資金有望對當年基建投資增速形成實質助推,預計貢獻4.5%左右增速。
近日,《政府工作報告》確定GDP 5.5%的增速目標,重申“適度超前”的政策口徑,進一步明確了基建在穩增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從發力方向看,新老基建又有所不同。
老基建方面,鐵(路)公(路)基仍有不小潛力。2021年發改委積極形成準備項目清單,以配合2022年專項債提前批前置下達。有研究機構通過研究部分省市重大項目清單發現,2022年部分省市增加了道路、鐵路運輸項目數量,且結構上增加了“新建”基建項目數量,印證地方政府對交通相關項目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此外,2月24日,住建部表示,將“大力推進新城建等工作”,從項目范圍看,或將對基建投資中公共設施管理業有效助推,2022年基建發力的確定性較強。
新基建方面,低碳經濟和數字經濟具備更快的增速潛力。市場預計新能源裝機需求維持快速增長,2022年風電和光伏新增裝機量有望分別同比增長36%和50%。 “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以及下游互聯網云服務商資本開支增速回暖,有望帶動上游數據中心建設提速,有互聯網大廠2021年四季度資本開支同比增速升至90%,表明新基建市場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
日前出臺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地位由此提升至國家方略層面。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數字經濟增速始終比GDP增速高約10個百分點,年復合增長率達17%,占GDP的比例由27%增長至39%。有研究機構預期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0%的綱領性目標之下,將帶來數字經濟巨大產業規模,預計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市場規模有望增加近100%。
老基建托底,新基建領跑,穩增長更有底氣。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