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建筑國際的MiC開啟建筑裝配化新方向的全國化序幕
2022年2月,香港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中央緊急援建香港增設八處社區隔離治療設施,共計提供約30,000個隔離單位,由中國建筑國際設計建造,其中青衣地塊方艙2月21號開工,2月28日完工,共計交付3,800個隔離病床,用時僅僅一周,項目采用MiC技術體系。
2月26日,江蘇無錫經開區健康驛站項目首件MiC鋼箱吊裝順利完成,大灣區外首個MiC項目開始實施,設計建造方也是中國建筑國際。
一時間,“MiC”再次成為熱門,然而對建筑專業領域人士來說,MiC已不陌生,它在2020年香港疫情期間,已初露鋒芒。
2020年香港,中國建筑國際先后建造了鯉魚門緊急防疫隔離中心、竹篙灣緊急防疫中心和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累計建設超過2,426個MiC箱體單元,為香港提供4,268個防疫隔離醫療床位。
盡管對MiC產品不陌生,但其在裝配式建筑市場的滲透速度,完全可以用“令人驚嘆”來形容。
2021年以前,MiC在國內永久性建筑領域,還是一片空白,但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迅速打開內地市場,實現了國內裝配式建筑跨越式發展。
2021年,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建筑國際為深圳等一線城市幼兒園普惠教育、城市居民住宅等難題提供建筑解決方案,采用創新型快速而環保的建造模式為深圳8所幼兒園成功建成可重復利用式模塊化學校,并采用自主研發的混凝土MiC體系在珠海建成國內首個混凝土MiC多高層宿舍樓項目。
2月江蘇無錫經開區健康驛站項目的展開,更是讓MiC產品走出大灣區,短短兩年時間,中國建筑國際的MiC產品,已經實現了“香港-大灣區-全國市場”的戰略滲透, MiC在全國裝配式建筑市場的快速滲透,剛剛打開帷幕。
二、MiC無可比擬的優勢,是其快速發展的根本所在
作為高度預制化的建筑形式,MiC建造過程具有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一體化裝修、全自動化生產線的“五化合一”特點,在快速建造、安裝精度方面提供了更快、更好、更環保的建筑解決方案,是裝配式4.0時代的核心技術。
1、“快”是MiC產品最突出優勢之一,相對于預制裝配模式,也很明顯。
我們看下已建成MiC建筑的交付周期。
4個月——香港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醫院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擁有6棟雙層病房,136間負壓隔離病房,可以提供816張隔離病床,一共524個MiC單元件;
12天——深圳1棟7層的三星級酒店標準模塊化樣板樓拔地而起;
1周——香港青衣地塊方艙,3,800個隔離病床。
這樣的交付速度,是傳統建造方式無法想象的,用預制裝配建筑方式,也難以企及的。
2、除了“快” “高質量”是MiC產品的另一大優勢所在。
香港北大嶼山醫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不僅要滿足負壓隔離病房嚴苛的醫療條件要求,還按照香港永久性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建造,項目結構可以抵御10號風球,排水系統可抵50年一遇的大水。
MiC為何能夠實現“又快又好”?我們還是要從其產品本身說起。
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國內建筑裝配化進程不斷加速,當前預制構件是裝配式建筑的主要形式。
中國建筑國際在裝配式建筑領域勇于創新,另辟蹊徑,從1.0時代的傳統構件到4.0時代的MiC技術發展,從臨建到永久建筑,從低層到多層搭建, MiC使得中國建筑國際的裝配式建筑技術實現了快速躍升,可以稱得上裝配式建造方法中的革新性產品,
相對于預制構件,MiC優勢突出表現為:
1)、裝配化率更高。MiC每一個模塊作為獨立的結構體,內部已完成機電、排水、裝修等大部分工序,裝配化率可以做到90%以上,遠高于預制構件。
2)、質量控制更好。工廠化生產能產品可達到毫米級的建筑精度。
3)、更環保、工期更短,勞工需求更少。
三、中國建筑國際(3311.hk)領銜MiC體系行業話語權
作為裝配式建筑4.0時代的領軍者,中國建筑國際目前已完成了230多個裝配式建筑項目,總建筑面積達3,000萬平方米。中國建筑國際旗下中建海龍2020年至今主、參編多個鋼結構、混凝土模塊化裝配式建筑標準,其中包括深圳市鋼結構和混凝土MiC兩個標準。
其實,從這些重大項目也可以窺見一斑。
作為港澳承建龍頭企業,中國建筑國際三戰香江后,2022年再次發揮MiC體系行業領軍力量,繼續承建八處中央援建香港隔離醫院項目,采用自主的MiC技術體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建海龍是香港唯一一家能夠提供混凝土MiC和鋼結構MiC的供應商,在香港市場占有率第一,是MiC業務的市場先鋒和技術先鋒。
四、全國化和產品多樣化并舉,MiC將為中國建筑國際打開廣闊成長空間
2022年無錫經開健康驛站項目的實施,意味著MiC走出大灣區,開啟了全國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具有戰略性意義,未來,MiC有望加速進入萬億規模級別的裝配式建筑市場。
住建部相關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國內累計建成裝配式建筑面積達16億平方米,年均增長率為54%。住建部提出了2025年裝配式發展目標,即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而2020年這一比例為15%,也就是說,假設新建建筑面積不變的情況下,2021-2025年每年裝配式建筑面積復合增速高達14.9%,從市場規模上看,預計可以達到1.5萬億元。
萬億級裝配式建筑市場中,MiC產品以其突出的競爭優勢,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在這個進程中,“抗疫”提供了重要契機。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建筑國際的MiC產品在全國裝配式建筑市場中的滲透加速,除了其產品本身外,產能布局和MiC產品的多元化,是重要支撐和保障。
據介紹,中建海龍目前已實現全國化布局,分別在深圳、珠海、安徽合肥、宿州、山東濟南、重慶設有6個裝配式工廠,覆蓋全國主要高線城市。另外現有的裝配式生產線,既可以生產預制構件,也可以稍加改造,生產MiC產品。
相對柔性的生產線和全國化的產能布局,為中國建筑國際的MiC產品全國化提供了強大保障。
抗疫產品為MiC樹旗,產品多樣化為MiC發展打開更大空間。以方艙醫院為代表的抗疫產品,成為中國建筑國際MiC的代表作,然而這僅僅是其中之一而已。2021年中國建筑國際完成了MiC酒店、學校等等,并具備了醫院、住宅衛生間、普通住宅等產品能力。多樣化的產品提供能力,有助于MiC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快速滲透。
中國建筑國際在MiC技術上具有絕對話語權和靚麗的業績履歷,隨著醫院、學校、保障房等業務的裝配式需求快速增長,公司的快速高品質交付的口碑在多輪實踐中不斷強化,MiC這類低碳、集成、附加值高的建筑產品有望被全國各地逐步認可、采用,并助推裝配式業務在地域和技術上實現突破,打開中國建筑國際廣闊的業務成長空間。
五、MiC體現科技能力,“科技賦能”助力中國建筑國際2022年實現“質變”
MiC作為建筑裝配化的高階產品,是中國建筑國際工業化生產能力和信息化能力的集中體現,其基礎是公司坐擁業內領先的智慧建造體系,公司從裝配式BIM設計到MES數據處理系統再到MiC自動化生產線,依靠技術研發和經驗積累所打造的智慧建造體系,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MiC背后是中國建筑國際科技發展戰略。據介紹,公司明確提出要“以科技服務經營,通過科技培育核心競爭力”。過去幾年公司發展模式為“投資+建筑”雙輪驅動,未來逐步向“科技+投資+建筑”的“明天”戰略轉變。
“科技內核”也正推動著公司“質變”,2022年或可稱為公司“質變之年”
據了解,中國建筑國際對2022年進行展望時,指出公司2022年新簽合同額目標1600億港元;將不斷朝建筑工業化、智能化及低碳化方向拓展;預計2022年經營現金流轉正。
經歷數年經營現金流負值之后,2022年預計轉正,與此同時,公司新簽訂單目標繼續增長14.3%,這對公司來說意義重大。港澳業務經營現金流相對較好,內地PPP業務是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拖累的主要因素。近年來公司快速降低PPP業務比例,通過長改短、強化科技拉動等,公司在內地保障房、工改、基建等領域頗有建樹,在消化PPP的不利影響的同時,實現了公司發展質量的不斷改善,“經營現金流”是重要考量指標之一,2022年預計轉正,意味著公司業務轉型升級步入新的階段。
結束語
雙碳戰略下,中國裝配式建筑市場發展如火如荼,MiC作為建筑裝配建造方法中的革新性產品,能夠實現更高的裝配化率,能夠提供“更快更好”的建筑產品,勢必在建筑裝配化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無錫經開健康驛站項目的實施,開啟了中國建筑國際MiC全國化發展的大幕,其全國化的產能布局、多樣化的產品提供能力,將為公司在萬億級別的裝配式建筑市場中,成為行業龍頭。
更為根本的是,以MiC為代表的科技實力,正對中國建筑國際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經營現金流預計轉正,這是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里程碑,也為公司未來更健康、更持續的發展,提供堅實內核。
2021年以來,中國建筑國際(3311.hk)新簽訂單提速,經營現金流改善,迎來了經營拐點,股價也表現靚麗。
2022年,公司在高質量發展上更進一步,MiC也為公司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企業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相信千億市值的實現,也近在咫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