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晚上,網約車司機小王在地鐵站口接到我。他開一輛普通的新能源車,也是網約車最常見的型號,在越來越龐大的網約車隊伍中,毫不起眼。
在送我回家的路上,小王和我說起兩件事:平臺的春節補貼只到初二,他除夕到初一接了不少客人的單;一位醉酒的客人打車到威海,這一趟,他賺了1200元錢。我問他,初一你也不休???“過年也就是喝酒打牌,沒意思。”他停了停,說,“再說,補貼也高。”
假使沒有網約車這一行,小王也許繼續他的老本行開長途客車,也許會盤個店,但是他的目的總是相似:照顧老人、撫育下一代,讓家人都過上好日子。司機小王也是創業者小王,讓他在春節合家歡的日子里堅持工作的,就是這樣樸實的信念。這也是很多普普通通中國人的信念,他們有強烈的改變命運的渴望,從不輕易放棄任何機會,這些渴望匯聚成一股足以改變社會的底層力量,我相信,這就是中國經濟信心的重要來源之一。
去年,中國經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將超過18%。增速達8.1%,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這個春節假期,“不打烊”成為新網紅口號。電商、快遞不打烊,服務消費不打烊,保供促銷費促回暖;全國各地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更是開足了馬力施工和生產,不少地方推出一攬子舉措,拿出真金白銀,從鼓勵企業連續生產、支持企業擴產增效、保障項目穩崗留工等方面,為春節期間重大項目不停工保駕護航。
這也是中國經濟的底氣所在。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將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有負責人表示:“雖然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支撐發展的有利因素和條件仍然不少,我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前景廣闊、長期向好的特點沒有變,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p>
有波折有起伏,也有柳暗花明峰回路轉,正是在無數的變革中,中國經濟的成色在不斷提升——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轉向創新驅動,日益優化的經濟結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虎年春節假期已然過去。當談論起2022以及未來中國經濟的前景,我們有理由從假期中的一些小小事件,解讀出更為堅定的信心。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尹文麗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