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多次釋放貨幣寬松信號,各地也不斷傳來房貸松綁的消息?;仡櫄v史看,當金融政策放松,通常會出現房地產銷售回升、帶動企業拿地和新開工回升,然后房地產投資回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房住不炒”的紅線約束并未松動,政策基調與以往貨幣寬松期有明顯區別。
1月24日,2022年銀保監會工作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要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繼續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穩妥處置金融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壓實各方責任,有序推進高風險金融機構處置。妥善應對不良資產反彈。
這次會議確定了關于樓市的兩大政策口徑:
一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持續完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房地產長效機制,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二是持續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全面落實資管新規。
前者是對價格上漲預期的管理,后者是對房企融資的管理。為什么在貨幣政策整體開始走向寬松的同時,還要反復強調“炒房有風險”?
看一組債市違約數據,金融監管部門內心的焦慮就不難理解了。根據Wind數據,自2018年起信用債進入違約高峰期,2021全年違約金額1465億元創歷史新高,平均單筆違約規模也較往年走高。從結構看,2021年12月新增信用債違約16只,逾期本息共計90.76億元;其中5只實質性違約,11只展期。在違約的16只債券中,房地產行業有6只,其次是金融控股公司;金融與地產等高杠桿經營行業在2022 年全球流動性收緊背景下,面臨較大的債務出清壓力。多家規模房企在去年債務違約,打破了不敗的金身。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機構與房企之間的緊密關系,可謂牽一發動全身,所以才有了上述“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會議定調。
從銀保監會會議定調看,地產企業間的風險傳導防控將是未來監管的核心,主要原因是地產行業內的風險蔓延,暗含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一方面,個別地產公司尤其是龍頭企業違約可能壓降銀行風險偏好,繼而形成對整個地產行業的恐慌性抽貸并構成系統性金融風險隱患。另一方面,地產企業的核心資產土地與房屋,本身便是銀行信貸的抵質押品,具備較強金融屬性,地產企業間風險傳染導致的抵押品減值風險可能使得銀行風險敞口增大。
除了內地債市融資,相當多的民企地產商還在離岸市場發行了大量債券,債務規模甚至數十倍于內地市場。有統計數據顯示,離岸地產債發行主體以民企居多,近65%的存量離岸地產債由民企發行,而存量在岸地產債的民企占比僅為2成左右;離岸地產中注冊資本10億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占比超過62%,而在岸債占比僅17%。離岸市場發債以美元計價,在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美元匯率上行背景下,美元債務的實際負擔正在加大,相關房企的擔子更重了。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