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臨近,萊西市望城街道的后堤新村村委廣場人聲鼎沸,村民個個喜笑顏開,一派熱鬧景象。原來這是后堤新村黨支部領辦的“興堤專業合作社”在此舉辦2021年度合作社成員分紅大會。桌上整齊的擺放著一沓沓現金“紅包”,整箱的魚碼放在分紅現場,社員們拿著社員證書,排隊登記、簽字、按手印、領分紅款和禮品,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新村村民賈強忠點著新嶄嶄的分紅款欣喜不已地說:“這是我們第二次分錢了。我拿自家8.2畝地入股,今年一共分到了7462元。以前自己種地,換個品種都提心吊膽,生怕產量低賠本?,F在把地入股合作社,有普惠農業幫忙管理,根本不用自己操心,收入也比以前高多了……”
近年來,萊西市以黨支部領辦農民合作社,引導更多農戶進行土地流轉,鼓勵支持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業服務公司統一托管農民承包地,開展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雙豐收”。2020年,在萊西市農業農村部門引領下,后堤新村黨委成立了萊西興堤農業專業合作社,首批入社村民31戶,入戶土地200多畝。合作社科學分配各方收益,年底收益留存公益金后,剩余收益按照“七二一”原則進行分配,即:70%作為土地流轉社員分紅,20%作為村集體收益,10%作為供銷普惠農業服務公司管理分紅。2021年,糧食取得了大豐收,合作社收益20多萬元,村民直接收入10多萬元,村集體也增加收入2.8萬元。
后堤新村第一書記陳慶軍說:“去年,我們合作社社員已經達到40戶,入股土地達到400多畝,在萊西市農業農村部門的支持下,我們開展規?;C械化生產,糧食生產水平穩步提升?!?/p>
據悉,萊西市作為農業大市、國家糧食產能大縣,積極開展土地流轉,成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模式,實現規模經營70多萬畝,占全市農田已達七成半,幫助16萬多農戶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農民收入實現倍增,合作社通過規模經營,糧食生產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每人年可實現綜合增收3萬元。
萊西市以黨支部領辦農民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組織農民、服務農民、帶動農民的功能作用,讓農民收獲更多實惠,進一步實現集體增收、群眾分紅的新發展格局。與此同時,萊西市不忘困難群眾,立足當地資源優勢,不斷強化政策引導,創新資金杠桿撬動,全速推進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一個個直接助力脫貧攻堅的產業開花結果,成為脫貧群眾增收致富的主戰場、主渠道。
雖已步入隆冬,但在萊西市夏格莊鎮溫家泊南村扶貧大棚里,泥土和蔬菜的香氣彌漫在空氣中,三五人一組一起采摘、打包成熟的蔬菜,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大棚外,工人們搬運著剛剛采摘下來的蔬菜,準備裝箱送往脫貧群眾家中,讓他們過個好年。
大棚項目的建成,為困難群眾和低收入人口提供就業崗位60多個?!霸诩议T口打工,既不耽誤我照顧孩子,還能學習種植技術,一個月又能掙上4500多元,日子越過越好!”在大棚打工的盧桂娥大姐一邊裝筐一邊高興地說。
前年,夏格莊鎮依托扶貧專項資金投資750萬元,在溫家泊南村建設了27個高效農業冬暖式大棚。大棚委托鎮級農業平臺公司經營管理,通過公開招租方式將大棚對外承包,收取租賃費用作為大棚項目收益,用于插花村困難群眾和低收入人口的幫扶救助。
大棚項目共覆蓋夏格莊鎮33個自然村,采取發展能力強的自主發展、能力一般的帶動發展、無能力的兜底托管的方式,打造“嵌入式”扶貧模式,實現科學化管理、合作化運營,用項目收益給予脫貧群眾合理的分紅,讓脫貧群眾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萊西市多措并舉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跑好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接力賽,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西紅柿要按時打杈,抓緊時間授粉,提高坐果率,提高產量……”近日,在大棚蔬菜的管理關鍵時期,萊西農技專家每天深入大棚一線指導農戶做好管理工作。日莊鎮胡家溝自然村的村民劉京軍說:“有農技專家指導,今年西紅柿長勢比去年好,一畝地能多產四五千斤,這五畝西紅柿,比去年能多賣兩萬多元?!?/p>
胡家溝自然村十年前還是一個傳統農業生產村,人均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資金、人才等政策幫扶下,發展起60多個設施農業大棚,占地面積160余畝,村民靠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實現了增產增收,人均收入兩萬元以上。
利用緊鄰小沽河水資源豐富的先天優勢,日莊鎮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流轉土地集中規劃建設特色農業種植示范區3萬多畝,打造高效農田6000多畝、規?;咝мr業園區12個、鄉村振興重點農業項目5個,發展了西紅柿、芹菜、葡萄等農業產業,走出了一條“農業+旅游”的特色脫貧致富路。如今,日莊鎮的24個脫貧摘帽貧弱村人均年收入比以前增長了5倍。
“上次展會購買了七星河的農產品,這些產品質量過硬,吃得放心,吃到了小時候的老味道。春節期間,我們還要到七星河新村去看看,到田間地頭親手采摘……”萊西市龍水社區七星河新村的名優農產品閃亮登場后,贏得了市民的青睞。
七星河新村第一書記張建東,爭取上級資金1500多萬元,在簸箕掌自然村開發占地200畝的現代農業示范產業園項目,建設了47個高標準設施大棚,引進新技術,推廣新品種,打造新品牌。七星河新村的智慧農業、設施農業等種植大棚,讓村民不出村就能打工賺錢。到了授粉、采摘季節,大棚日用工三四百人,人均日收入百元左右。出租土地收入、打工收入,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與此同時,七星河新村堅持平臺思維,強化教育培訓,培育“新農民”。張建東積極與涉農大學、院校和農業農村主管業務部門聯系,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農民持續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幫助農民富腦袋、富口袋。雖然臨近春節,但黨員干部依然經常鉆農民的大棚了解情況,多次從青島請專家來現場或通過微信視頻解決技術問題??菸 ⒕€蟲病等多年沒解決的問題,如今得到了解決,大棚蔬菜增收3成以上。
七星河新村黨委不僅領辦合作社,還注冊了“幸福七星河”商標,實現了農業高質高效、集體和農民雙增收。成立的青島東龍專業合作社探索出“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新村增收108萬元。簸箕掌自然村黨支部創辦的蔬菜協會、大龍蔬菜合作社,已吸引49名青年返鄉,蔬菜協會擁有會員126人,年產優質西紅柿600噸、黃瓜300噸、其他蔬菜200多噸;合作社發展社員300多戶,農戶增加收入24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到2.8萬元,村民的日子紅紅火火。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辛小麗 通訊員 程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