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雙碳”培訓市場魚龍混雜,須加速驅逐“劣幣”

    “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的“雙碳”人才在55萬至100萬左右,這成為催生“雙碳”培訓市場火爆的重要原因

    2021年以來,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受“雙減”政策影響,涌向碳排放管理人員培訓市場。一些非專業機構看到市場火爆后也加入進來

    應加強碳排放管理相關職業監督管理,對相關從業人員掌握的基本知識、專業知識、技能要求等提出規范要求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井懷 實習生 鄧晗

    2021年,我國明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此后,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雙碳”培訓熱度節節攀升。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雙碳”培訓行業進行深度調研發現,圍繞著一張張碳排放管理員證、碳資產管理師證,一些“野雞”培訓機構采用虛假宣傳等手段進入培訓市場。業內人士透露,碳培訓市場亂象叢生,對“雙碳”人才的培養產生不利影響,亟須嚴格治理,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時信息畫面(2021年7月16日攝)  肖藝九攝/本刊

    “雙碳”培訓市場亂象頻發

    2021年12月初,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培訓部門負責人王威偶然發現,山東一家名為“千益教育”的機構打著自家名義廣招學員。

    記者在這家機構負責人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招生廣告上直接寫明:“國內唯一的碳排放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頒發資格證,國內執業必備,歡迎報名。”

    “作為8家碳排放交易試點單位之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2021年舉辦了多期碳排放管理員培訓,但從未授權這家公司招生。這明顯是在冒用我們的資質?!蓖跬f,2021年12月9日中心已向這家公司發出律師函,要求其停止侵害行為。

    這僅是“雙碳”培訓市場亂象的一個例子。記者發現,2021年下半年以來,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臺有不少各類打著“國字頭”旗號的培訓招生廣告,其中不乏虛假宣傳內容。

    2021年12月上旬,碳交易資深從業人員李先生收到了一條招生短信:持證人員可抵扣個稅3600元,退休金補貼每月1150元,可積分落戶。

    “對方明確告訴我,花550元買份網絡課程,自學后拿到碳資產管理師資格證,就可以享受北京積分落戶政策?!闭f到此,李先生哭笑不得。

    “李逵碰見李鬼”的事也時有發生。北方一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業務負責人前段時間接連接到多個招生電話。對方第一次說:“張先生,您在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工作,特別需要參加我們的培訓。”第二次說:“今晚10點截止,趕快報名。”第三次說:“您不報名,我們報名不截止?!?/p>

    記者多方走訪發現,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培訓機構的名義招生,培訓費在數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收費后發給學員一個賬號,讓其自學視頻課程。記者拿到了一份內部講課PPT課件,發現里面的內容以媒體報道和搜索引擎中的“雙碳”背景材料為主,而且信息錯漏混亂。

    比如為了讓企業相信培訓的重要性,PPT課件舉例說,某知名新能源汽車公司已通過出售碳積分獲得了15.8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對此,多家碳交易所工作人員澄清:“這家企業掙的是新能源汽車積分的錢,而不是碳交易的錢。”

    “雙碳”吸引力折射市場變化

    2021年以來,“雙碳”培訓市場火爆,背后也有虛火陣陣。業內人士認為,這暴露出目前培訓行業門檻較低、缺乏專業鑒定評估等問題。

    首先是人才缺口突然擴大。2021年,“雙碳”持續影響各行各業。特別是2021年3月人社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將碳排放管理員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后,各行業對“雙碳”人才的需求迅速擴大。

    申請設立這一新職業的牽頭部門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說,通過對履約行業企業、政府部門的摸排,以及對將來碳咨詢、碳金融等機構的市場規模估計,“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的“雙碳”人才在55萬至100萬左右,這成為催生“雙碳”培訓市場火爆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人才培訓主體日益多元。四川省綠色發展專委會專家汪軍介紹說,國內在2007年前后便開始探索碳資產相關人才的培訓工作,最初的培訓講師以海外歸國人才為主。近年來,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等八大國家碳交易試點單位成為人才培訓的主要機構。

    “2021年以來,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受‘雙減’政策影響,涌向碳排放管理人員培訓市場。一些非專業機構看到市場火爆后也加入進來,導致培訓市場更加魚龍混雜?!蓖跬f。

    更為重要的是,“碳知識”在培訓市場上大受歡迎。記者了解到,2021年以來浙江、江西等地完善相關制度后,企業可以用碳排放權抵押貸款,在實踐層面實現了點“碳”成金。此外,碳核查、碳會計、碳審計、碳金融等都有一定的知識門檻。多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這使一些企業對“雙碳”政策和知識產生強烈的渴求,讓一些不良培訓機構鉆了空子。

    嚴格治理驅逐“劣幣”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雙碳”培訓市場亂象叢生,將影響國內“雙碳”人才培訓,呼吁盡快嚴格治理。

    一是盡快完成碳排放管理員的標準、教材、考試大綱和考試題庫等工作。

    李永亮介紹說,相關部門正在加快進行基礎建設工作,盡快向社會提供符合人才培訓工作需要的教材、評價基礎等,指導國內培訓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二是加強碳排放管理相關職業監督管理,對相關從業人員掌握的基本知識、專業知識、技能要求等提出規范要求。

    例如,對于碳排放權交易涉及的碳排放監測、核算、核查、交易等作出具體規定,以此為切入點和抓手開展碳排放管理員監督管理工作。與此同時,探索建立“碳排放管理員培訓機構推薦名單(白名單)”,方便各類企業從中遴選培訓機構。

    三是加大力度打擊培訓市場上的違法行為。

    王威說,針對冒用資質的機構,“我們保留進一步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多位機構負責人認為,公安、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打擊力度,并公布一批非法培訓機構名單以產生震懾效果。

    此外,多位參加過課程培訓的人呼吁,權威機構可以推出線上模擬考試系統、培訓課程等,為相關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雙碳”培訓機會。

    來源:新華社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