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中國法治政府獎”初評評審會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行。經過嚴格評審與充分討論,初評評審委員會在申報的218個項目中評選出入圍項目35項,青島市司法局的《“1+1+N”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新機制》項目入選,該項目也是山東省司法行政系統唯一入圍項目。
“中國法治政府獎”由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于2010年發起設立,由專家和社會公眾依據科學的評審程序和評價標準對政府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制度和措施進行評選的獎項,旨在總結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有益經驗,客觀評價、推廣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成果,提高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爸袊ㄖ握劇泵績赡暝u選一次,至今已組織五屆,公眾認可度高,社會效果顯著。在入選的多個項目當中,有的已上升為國家的法律。“中國法治政府獎”已成為觀察我國法治政府建設熱點和趨勢的一個重要方向標。
化解糾紛,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為進一步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繼續推廣法治政府建設新成果并發揮其引領示范作用,第六屆“中國法治政府獎”評選活動于今年4月正式啟動。項目申報期間,“法治政府獎”組委會辦公室共收到218項申報項目,與上一屆相比,增加了133項,申報項目覆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內容涉及行政立法和規范性文件、行政決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規制創新、優化營商環境、行政執法、政務公開、糾紛解決機制等多個法治政府建設領域。
糾紛調解現場
初評確定入圍項目后,經公示、對入圍項目進行調查核實等環節,終評委員會將根據初評結果、核查報告、入圍項目實施情況等最終評選出“中國法治政府獎”和“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相關鏈接
青島建立“1+1+N”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
近年來,青島市司法局創新建立“1+1+N”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推進服務群眾陣地前移,整合業務資源,精準投放,在每個社區建立1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配置1名法律顧問,組建土地糾紛、鄰里糾紛、物業糾紛、治安糾紛等N個調解小組,走出一條基層矛盾化解和社會治理創新之路,為法治青島、平安青島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一是建立1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筑牢“前沿陣地”。以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為契機,整合司法行政職能,所有新型社區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內設人民調解工作組、法治宣傳輔導站、法律援助聯系點、法律服務咨詢點等窗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方便百姓“一次辦好”司法行政所有業務。今年,青島市1199個新型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接待群眾40余萬人次,辦理各類法律服務事項3.5萬余件。青島市2231名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人員每天工作在基層最前沿,有人“接事”“管事”“解決事”,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和糾紛能第一時間找到最合適的人進行答復和調解,達到矛盾化解便利化、最優化,讓老百姓不出村(社區)就有地可去,在家門口就能解決訴求。
二是選派1名法律顧問,配強“法律助手”。全面落實“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制度,將法律服務資源真正送進社區、送到家門、送到身邊,實現法律顧問全覆蓋。一方面發揮群防群治力量,以社區人民調解組織為主,以社區法律顧問為輔,用法治思維、法律手段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敞開大門讓老百姓把心里的“郁悶”說出來,把肚子里的“怨氣”撒出來,弄清原因,徹底解開“疙瘩”;另一方面法律顧問以第三方身份介入村(社區)事務管理和矛盾化解,保持中立立場,態度不偏不倚,更容易被群眾接受和信賴,能最大限度地將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目前共有1397名法律顧問為青島市村(社區)提供法律服務,各區(市)爭取專項經費累計達1300余萬元,年內服務群眾、開展法律服務5.3萬余件。
三是培育N個調解小組,打造“精兵團隊”。針對城市、農村社區發展差異性,構建以社區調委會為主體、以人民調解員為骨干、以土地糾紛、鄰里糾紛、物業糾紛、治安糾紛等N個人民調解小組為分支的社區人民調解“精兵網絡”。目前,青島市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2522個,人民調解員17418名,調解員扎根基層、貼近群眾、分布廣泛,對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隱患能夠方便快捷地進行全方位、滾動式排查。在遵循便民、調解自愿原則前提下,發揮調解小組的專業化作用和村(社區)法律顧問的輔助力量,依法及時調處當前熱點問題、化解重點人群矛盾糾紛,促進源頭治理。對排查出來的疑難、復雜矛盾糾紛,科學制定攻關方案,協調調度有關力量,組織專題會戰,實現“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鄉鎮(街道)”,努力創造化解矛盾糾紛的“青島經驗”。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 記者 劉瑞東 通訊員 徐紹陽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