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近年來,市科技局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創新資源配置,聚焦放權賦權、改進監管、營造生態等環節,著力深化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今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全球創新指數2021》榜單,青島前進16位,升至全球第53、全國第10,連續兩年成為全國進步最快城市。
聚焦創新主體大膽“放”
把好科技資金的“方向舵”。將創新從純科研活動轉換為經濟活動,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立項和經費分配機制,把創新主動權和話語權真正交給企業。實踐中,無論是政府部門資源配置,還是科研機構研發組織,均由企業牽頭選擇高校院所合作、選聘專家教授科學家,形成利益緊密關聯的創新聯合體,市級科技資金投向企業比重由2017年56%增至2021年81%,2022年將達90%以上。
樹好經費審批的“風向標”。針對經費預算使用審批多、限制多問題,提高預算調整審批額度、支付權限,精簡經費審批環節,解放科研人員精力。支持駐青高校院所擴大科研經費預算調整科目范圍,同一類預算額度內、單科目20萬元以下的調整由課題負責人自行調劑使用,無需審批;調整大額貨幣資金支付審批權限,單筆20萬元以下的轉賬由會計人員直接審核支付;明確橫向項目到校經費總額的10%可用于科研活動業務招待,簡化接待費審批程序,單筆金額小于2000元的,由項目負責人審批。
用好經費管理的“導航儀”。針對以往科研經費管得“過細過死”問題,優化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對于一般科研項目,簡化項目材料報送和預算編制,項目直接費用中除設備費外,其他費用只需提供基本測算說明,不需提供明細。開展科研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項目直接費用調劑權全部下放給承擔單位,由承擔單位據實核準,驗收前向主管部門和科技部門備案即可。兩年來,在科技戰略研究等類別項目中推行“包干制”,已開展兩批22個項目,支持資金690萬元。
聚焦市場需求精簡“管”
改革項目實施機制。堅持“不以出身論英雄”,推行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變專家“相馬”為市場“賽馬”,“揭榜”企業憑實力證明自己,倒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比如,在科技惠民專項中,“新型高舒適一體化防護服關鍵技術研發項目”由一家民企—青島威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揭榜”承擔,項目資金100萬元,助推其成為全球唯一獲該類防護服生產上市資質企業,“揭榜掛帥”制度為更多民營中小企業提供了機會。
改革項目監督機制。針對以往科研項目過程中監督檢查頻繁的問題,出臺《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實施過程管理辦法》《青島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暫行辦法》等政策,對經費額度100萬元以下項目,實施“里程碑”式項目管理,由科研人員自行提報階段性成果產出節點,減免過程性環節檢查,有效減少監督檢查頻次。同時,嚴格控制現場監督檢查比例,項目驗收中合并財務驗收和技術驗收,由項目單位自主選擇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結題審計,結題審計報告作為項目驗收的重要依據。
改革科技評價機制。扭轉“四唯”評價導向,大刀闊斧重組科技獎勵體系,建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導向的評獎機制。在全國首創“海洋科技獎”“智造創新獎”和“顛覆性技術探索獎”,超過80%以上獎項由企業主體參與,用精準科技獎勵催生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成果。近年獲國家科技獎勵56項、占全省40%以上,獲省科技獎勵352項、占全省1/3以上。
聚焦生態營造用心“服”
借力資本,助推企業做大做強??苿摪迳鲜惺强萍计髽I提交的“最好答卷”。為此,開展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行動,采取上市培育庫、上市服務聯盟、技術創新中心、20萬元項目扶持和最高300萬元研發獎勵等全方位舉措精準支持。兩年來,推動海爾生物、高測股份等16家高新技術企業成功上市,越來越多科技企業借助資本力量爆發式成長,吸引全社會資金投向科創。
筑巢引鳳,促進企業集聚發展。針對孵化載體質量參差不齊問題,實施孵化器提升專項行動,建成國家級孵化載體117家,形成一批標桿孵化器。比如,華夏基石(中國)企業總部基地引進頭部企業、上市公司23家;春光里“青島智谷”導入人工智能企業108家;海創匯建立加速器7個,加速項目346個,總估值1600億元,孵化上市公司2家、獨角獸3家、高新技術企業26家。
專職專責,服務企業規模提升。發揮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集中力量抓科技、助企業。市科技局專門設立科技企業處和科技服務中心,整合項目、平臺、金融等職能,建立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政策體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梯隊,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60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396家、占全省30%,上市高新技術企業達36家。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