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海岱財評|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山東如何布局?

    近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水利廳四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大水面生態保護與漁業發展實現充分融合,全省大水面實現生態漁業覆蓋率100%,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2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40億元。

    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山東出于怎樣的考量?

    湖泊、水庫、河流、采礦塌陷區水域、濕地公園等大水面,是山東淡水漁業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山東大水面水產品產量9.9萬噸,水產品總產值18億元,產業規模穩定,漁業資源養護有序開展,漁業的凈水、保水和生態修復功能不斷顯現。但同時,漁業資源衰退壓力不減,產業體系不夠完善,生產方式與經營模式落后,科技支撐還有待加強。

    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保護內陸水域生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的現實需要,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揮水域資源優勢、保障優質水產品供給的重要舉措,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按照“生態優先、合理利用、因地施策、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漁業發展現狀,《規劃》明確,全省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按照“四區、兩型、一鏈”進行布局,持續優化全省漁業生產結構。

    “四區”中的魯東低山丘陵大水面增養殖區,是全省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區域,其大 型水體多以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為首要功能;魯中南山地丘陵大水面增養殖區,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區,也是名特優魚類的重要產區和大水面漁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區域;魯西南大水面增養殖區,是全省重要的淡水漁業生產基地,具備發展生態漁業、凈水養護及休閑漁業的良好條件,同時具有供水、航運、灌溉、防洪、旅游功能,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潛力較大;魯西北沿黃平原大水面增養殖區,具有供水、灌溉以及旅游功能,具備發展生態漁業和休閑漁業的良好條件。

    “兩型”是指凈水養護型和生態漁業型。前者范圍內禁止一切設施性、投餌性、施肥性水產養殖生產活動,原則上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開展增殖漁業等;后者范圍內禁止開展無序的高強度漁業開發利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允許原住居民在不擴大現有規模 的情況下適度保留生活必需的基本養殖生產,同時要注重環境保護等。

    “一鏈” 即大水面生態漁業產業鏈,實施水產品精深加工、多業態休閑漁業以及漁業品牌培育等重點工程,延長大水面生態漁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聚焦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水域生態環境和優質水產品的需求這一目標,山東將重點實施優良苗種繁育基地建設工程、大水面生態增殖漁業工程、大水面漁業專項捕撈提升工程、環保型設施養殖工程、現代休閑漁業基地建設工程、水產品精深加工流通工程、大水面生態漁業品牌培育工程七大工程。同時,完善科技創新與推廣體系,提升機械化和智慧化水平,保障大水面水產品質量安全,培育新型規模化經營主體,建立健全監督管理機制。到2025年,基本實現環境優美、產品優質、產業融合、生產生態生活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毛鑫鑫 策劃 齊淮東)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