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全市共有156個項目(人選)獲得2020年度市科學技術獎。海軍潛艇學院笪良龍教授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董蒨院長榮獲市科學技術最高獎,另外10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9項成果獲技術發明獎、131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4人獲國際合作獎。
產城深度融合更明顯
獲獎項目中,涉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現代交通、現代海洋等重點產業項目共110項,占全部產業化項目的73%。在集成電路領域,海信視像成功研制了超高清顯示驅動系列化芯片,打破了國外、境外技術、產品壟斷,實現了顯示驅動控制芯片的完全自主可控,近兩年產生銷售收入7.58億元,利潤1.96億元,年出貨超過3000萬顆,目前TV顯示驅動TCON芯片已居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可生產自動絡筒機的青島宏大紡織機械研發的VCRO自動絡筒機躋身于世界先進自動絡筒機行列,市場占有率達到20%,打破了國外壟斷,有效降低了紡織企業的用工成本,帶動了我市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榮獲科技進步一等獎。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突出
2020年市科技獎進一步提高企業獲獎比例,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65項,占比達46%,獲獎企業中78%為高新技術企業。海爾生物醫療首創了智能生物安全柜以及生物安全實驗室整體安全防控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了生物醫藥領域的重大創新。
項目產品16個型號獲得國家Ⅲ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并實現產業化,近三年實現銷售額1.33億元。新冠疫情期間在雷神山醫院等防控一線批量應用,為疫情防控及青島本地的生物安全產業化集群發展起到帶動作用。
產學研合作機制更健全
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成效在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中也尤為明顯,在全部企業參與的91個項目中占64項,占比達70.3%。
最高獎獲得者青醫附院院長董倩,通過與海信醫療長期科研攻關,國際首創開發了基于小兒肝膽胰的高端數字醫療設備,應用于全國120余家醫院,輔助救治上萬例疑難患者。青島耐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和青島大學聯合開發的病原體核酸快速檢測關鍵技術實現了3分鐘快速提取直接上機測試,40分鐘內完成核酸檢測,完成了核酸檢測從“小時級”到“分鐘級”的重大轉變,獲得唯一的科技創業類一等獎獎項。
社會民生效益更顯著
市科學技術獎積極助力青島城市建設、生態環境、人民健康等與民生息息相關領域發展。面向地域環境的“空、鐵、客”一體化復雜交通樞紐城市機場建設的新特征,青島理工大學牽頭解決了機場智能建造中的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已在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濟青高鐵等多項重大工程中應用,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18億元。青大附院研發團隊歷時18年建立了碘-125粒子治療惡性腫瘤技術體系,通過和新博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在國內外率先創建了多模態圖像融合導航系統,實現了實體腫瘤的精準手術模式,技術推廣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青島市中心醫院等市內外20余家醫院,救治患者2萬余人。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宋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