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鰲山港碼頭9公里的海域里,“藍谷一號” 近海測試科研平臺矗立其中。這是一個由四根巨柱托住一個方正的三層平臺,平臺底部離海面有七八米,一側是四層回轉樓梯,供上下使用。 “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上有一個如兩個籃球場大的開闊場地,場地兩側各有一排房間,一側房間上面是可供休息瞭望的大平臺,另一側房間上面是成排的太陽能電池板。
據了解,這個打通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的海洋測試平臺,能滿足絕大多數海上測試和試驗任務需求,確保測試數據的真實性,為科研企業服務。
解決產品測試“最后一公里”
“這里有最真實的海洋環境,測試儀器獲取的數據自然就很真實。很多水下儀器宣稱能應對1.5米每秒的海洋流速,但真放到海里,一下就被沖跑了。原因就是它們是在室內模擬的環境里試驗的,和真實的海洋環境相差太多。”談起做近海測試科研平臺的初衷,青島藍谷海上測試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藍谷正在全力推動建設國家海洋科學城核心區,大量涉??萍汲晒毙柁D化,而真實的測試環境比較難找,很多科研院所和海洋方面的專家,有科研試驗的需求,所以就有專家建議,能不能打造一個海上試驗平臺,為科研企業服務,還能產生效益。
于是,青島藍谷管理局當起了“紅娘”,牽線搭橋,協調各方力量推動海上測試平臺建設。就這樣,“藍谷1號”誕生了,它的核心功能包括海洋裝備測試、海上科學實驗、近海數據服務以及海洋科普研學服務等,能滿足絕大多數海上測試和試驗任務需求,確保測試數據的真實性,為科研企業服務。
“平臺可以為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金融機構等提供海洋測試服務和數據產品,協助創新海洋裝備解決由樣機到產品最后一公里測試能力不足的問題,” 青島藍谷海上測試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說,在測試平臺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未來他們還要布局小型科考船,“動起來,做一些遠端的試驗,圍繞平臺,動靜結合。”
海上測試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將從單一的空間服務,向制定行業標準邁進;從解決裝配產品的測試“最后一公里”到實現試驗儀器、方法、流程的標準化,沖擊高新技術企業轉變。比如海洋傳感器類、水聲設備,可以通過試驗數據,建立產品的測試標準,為企業產品提供測試資質。
人性化設施面面俱到
記者了解到,“藍谷1號”除了功能強大外,科研環境處處體現著對科學的尊重和對科研人員的親和,平臺設有像酒店標間一樣的房間,專供科研人員居住。為方便平臺上的人員使用手機與岸上、平臺內部間進行通訊,平臺配置一套手機信號中繼放大系統,可有效減少室內、走廊、艙室的手機信號盲區,并配備有一套網絡WIFI系統,覆蓋平臺上生活區域及室外甲板區域。此外,平臺上還配有甲板吊車、柴油發電機、兩個實驗室、立體剖面監測系統、人員安防定位系統等主要配套設施。這不僅為海上科研人員提供了舒適優越的工作環境,而且提升了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效,為測試平臺未來的發展筑牢根基,可謂是面面俱到。
據介紹,自功能區改革以來,藍谷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作用,通過激活市場力量,持續搞活創新生態環境。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青島市“項目落地年”。青島藍谷作為“項目落地年”首批項目集中地,取得了豐碩成果?!八{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就是市場化思維結下的碩果。作為共享平臺中為數不多的“民營企業隊”成員,完全由社會化力量建設,投資3000多萬元,是青島市目前唯一一個市場化運營的海上科研測試平臺。
“藍谷1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的投入使用,將有效滿足創新裝備成果樣機到產品整條研發鏈試驗需求,是對青島現有測試平臺的有益補充,對藍谷乃至青島海洋技術裝備產業發展意義重大。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于倢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