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中國載人深潛精神,加快推進海洋強國建設,三集廣播劇《第四極》近期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錄中國》中播出,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音樂體育廣播同步播出,通過藝術的形式回望中國在深??蒲蓄I域走過的艱辛歷程,呼吁人們認識、保護、開發海洋,助推海洋強國建設。
廣播劇《第四極》以自主設計制造我國首臺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科研團隊為故事原型,講述了“蛟龍號”從深潛3000米沖擊5000米的曲折歷程,展現了海洋科技工作者獻身科研、為國圖強、敬業奉獻的感人事跡。
據悉,該劇制作團隊經驗豐富,制作水平一流,主創人員獲得過國內專業領域最高獎項,經過多次實地采風,對潛航員、海試隊員、研發人員進行充分采訪,與社會各界關注海洋科研題材創作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討,近三十位演職人員全情投入,用聲音詮釋“嚴謹求實,團結協作,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的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為了把角色塑造得立體豐滿,演職人員反復研討揣摩,在錄制現場不斷調整完善,希望盡最大努力,為聽眾獻上一部極具張力的藝術作品。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嚴燕生在劇中飾演國家海洋局局長,他說,“廣播劇是聲音的藝術、想象的藝術。要讓聽眾通過聲音明白故事,了解人物,首先我們演員要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和富有辨識度的聲音,把角色塑造好?!?/p>
著名影視劇、話劇演員楊默演播的作品曾多次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他在劇中飾演“蛟龍號”海試總指揮劉成峰,他說:“我們有責任真實地把這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工作人員通過我們的聲音把他們的形象塑造出來,讓廣大的聽眾了解,成就的背后是一個大的群體,都在為攻關做出貢獻?!?/p>
上海電影制片廠一級擬音師蘇東生負責廣播劇的擬音工作,他表示:“這個戲主要講這些深潛人,這一群人,幾代人在為這個國之重器在奮斗,其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人們都是在用生命拼這個事業,其中有很多危險的動作,所以在動效上面,要跟著演員的情緒去走,要有很大的沖擊力,這個是要動很大腦筋的?!?/p>
青年演員、“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郝明亮在劇中飾演傅嘉陵,“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我們下到海底完成全部試驗項目以后,總部說讓我聽一段錄音,說孩子出生了,我當爸爸了,那個時候我覺得挺感慨的,讓我覺得為祖國去奮斗不再是口號?!?/p>
在中國載人深潛已經突破萬米大關的今天,通過廣播劇這種藝術形式回望十年前中國載人深潛從3000米沖擊5000米的那個節點,意義何在?
本劇總導演、82歲高齡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導演蔡淑文給出了答案,“我們國家今天的飛速發展是我們年輕時想都想不到的,這個發展不是憑空而來,是建立在無數前輩科學家的無私奉獻甚至是犧牲上的,我們不能忘記。這個劇本的最高任務就是表現當年的科考人員用生命在換取今天的諸多成果,在科技還不像今天這么發達的情況下,他們都是用生命去完成這樣一個很偉大、很艱巨的任務,所以我們這個戲就想把當年第一次5000米深潛的場面再現給我們的聽眾?!?/p>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