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GDP數據的討論早已塵埃落定,關于未來的討論卻遠未停止。這其中,有一個省的表現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安徽。數字顯示:安徽GDP同比增長10.2%,總量達31874.8億元。
具有象征意義的是,安徽反超了上海1000多億元,躋身全國十強。
純粹的數字比較意義不大,安徽的發展也離不開龍頭上海的帶動。這個排名更像是對安徽的名譽獎勵,已經成為全班前十名的優等生,過去20年來的逆襲,也給其他省市留下了很多思考。
安徽的發展離不開長三角,曾經的“江浙滬”包郵區也已悄然擴大到“江浙滬皖”,安徽與長三角究竟有多密切?南京是“徽京”的??峙聼o人不曉。
合肥到南京有110多趟車次,從凌晨兩點半開到晚上十點半,基本上可以隨時出發,單趟四五十分鐘的車程,便利程度已經堪比城市公交。前不久安徽馬鞍山在核酸檢測聲明里特別提醒,“南京是省外,要做的。”讓人哈哈一笑。
今年7月,馬鞍山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管委會”,加快與南京的對接。
安徽省16個城市,近一半在跨省與江浙滬融合發展。向北融入徐州都市圈,向南融入杭州都市圈,向東融入南京都市圈,加上安徽的合肥都市圈,四個都市圈涵蓋了安徽12座城市。有些城市甚至跨了兩個城市圈,安徽的方向非常明確,要主動融入長三角?!巴苿娱L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是安徽省的重大歷史機遇。但是,安徽憑什么能融入長三角?僅靠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恐怕是不夠的。如果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互補,硬貼過去是沒有粘合力的。過去,安徽能對長三角做的就是勞務輸出,如今人才已經有回流的趨勢,并且在產業、市場等方面可以與江浙滬對接。曾經,安徽在做大省會合肥和皖江經濟帶之間搖擺,最后選擇了強省會。
試想,如果沒有如今這樣的經濟黑馬、國家科創中心合肥,沒有合肥打下的工業基礎、產業優勢和科創實力,安徽還是否有資格坐到牌桌前?幾年前,安徽就編制實施了《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措施包括了建設黃山到浙江千島湖的高速公路,拆除省界收費站,無障礙異地乘坐地鐵等等。相比之下,有些地區的一體化就太“散裝”了。前不久,安徽省長王清憲在第四屆世界聲博會上向全球開發者、投資者發出了“年輕之約”,不禁讓人想到青島是一座“青春之島”。這位常把“市場邏輯”和“資本力量”掛在嘴邊的前青島市委書記,在安徽這個資本市場活躍之地,或許將在全省放大“合肥模式”。
安徽的下一個目標在哪里?目前,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與安徽同在3萬億元(前三個季度)檔位中,即便全年的差距也控制在一萬億元以內,與湖南、湖北也只有兩三千億元的差距。從目前的增速來看,在“十四五”期間,安徽可能就會超越湖南,假以時日,與四川掰一掰手腕也未可知。有人在發光,有人在褪色。正如前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所言,抓住各方面機遇,就可以實現“安徽震撼”,否則只能留下“安徽遺憾”。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初志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