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煤炭等多個大宗商品在歷史高位展開劇烈調整,市場熱捧的“小甜甜”一夜之間成了“牛夫人”。投資者情緒的快速逆轉背后,是投資邏輯體系的崩塌。
上半年,大宗商品在美聯儲放水,全球流動性寬裕,國內外主要經濟體持續復蘇等利多因素推動下,走出了一波需求拉動型牛市。但從三季度開始,全球通脹壓力開始浮現,嚴重擠壓中游制造業利潤,導致企業生產意愿下滑,主要經濟體GDP增速開始見頂回落。同時,中國堅持貨幣政策不大幅放水,美聯儲也在逐步回籠貨幣,按照傳統的需求驅動邏輯,大宗商品應該轉入下行趨勢。但事實上,除了鐵礦等少數品種外,下半年大宗商品整體上繼續共振上漲,核心邏輯由需求擴張轉為供給收縮。
供給壓縮主要來自三方面。首先是能源緊缺,以動力煤為代表,國內產量釋放緩慢以及進口受限,導致動力煤、焦煤焦炭持續緊缺,特別是動力煤的緊缺牽一發而動全身。今年長達10 個月的供需緊張,導致動力煤庫存持續下降,煤炭的緊缺進而引發各地限電,也導致部分煤化工行業生產受限,反過來又推高了大部分行業的成本。其次是海外因素,主要是天然氣的緊缺,并帶動原油緊缺,海外能源的緊缺也導致海外電力不足,推動電價上升,導致部分商品特別是有色金屬價格出現大幅上升。第三是碳中和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能耗雙控的措施對高能耗急剎車,進一步加大了市場對于大宗商品上漲的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供給壓縮的三套車在四季度將邊際走弱。
減排政策方面,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盡快出臺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堅持全國一盤棋, 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近期發改委等多部門發文,強調確保動力煤供應,隨著煤礦核增產能釋放、建設煤礦逐步投產、臨時停產煤礦復產,10月以來煤炭產量持續保持增長態勢。11月1日至5日,煤炭日均調度產量達1166萬噸,較9月底增加超過120萬噸,最高日產量1193萬噸,創近年來新高。同時,發電供熱企業煤源全面落實,中長期合同簽訂率基本實現全覆蓋。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先后兩次組織發電供熱企業補簽四季度煤炭中長期合同,協調產煤大省晉陜蒙新落實煤源1.5億噸,實現發電供熱企業煤炭中長期合同全覆蓋。截至11月6日,各省區市發電供熱企業煤炭中長期合同覆蓋率均已超過90%,其中24個省區市達100%。煤炭緊缺的情緒得到了明顯緩解。
整體看,相關政策的積極調整,有效緩解了大宗商品的供給壓力,同時降低了未來供應短缺的預期。同時,地產等下游行業需求仍未出現明顯反轉,房住不炒的主基調決定了地產行業信用收縮,需求端也不支持大宗商品的大幅炒作。
更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而全球逐步進入物價上行周期,一旦出現滯漲,將極大損害企業盈利能力。從這個角度看,繼續大肆炒作大宗商品,將面臨很大的政策風險。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傳媒記者 李冬明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