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醒 青島市市北區實驗初級中學小學部 四年級(2)班
10月24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我跟著青版財經小記者團到嶗山民俗文化村進行參觀采訪。
參觀中,無意間發現了角落里有一個奇怪的東西,走近一看,竟是一個時代感十足的老算盤。算盤四周的木框有些松動,幾乎要散架了,橫骨梁磨得沒楞兒,黑珠子變得又尖又扁,早已不是舊時容顏,用手摸著算盤的我若有所思,說起算盤的故事,我想起了曾經爸爸講起的點點滴滴……
爸爸讀書的時候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放學之后經常到奶奶單位寫作業。奶奶是單位的會計,辦公桌上擺放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是賬本,二是算盤。那個時候沒有電腦,計算器都是極其稀罕的物件,所以算盤對奶奶來說就是工作的全部。每到月底對賬,便要迎來幾天有序清脆的算盤聲。聽爸爸說有時因為1分錢的出入,奶奶都要加班重新對賬,賬在心中,指隨心動,上下撥打,分毫不差。
那天,我在家找出來一個算盤,問爸爸這是什么玩具。爸爸意味深長地摸著算盤告訴我,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說著,便“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一去九進一”的念著口訣,熟練地撥打著算盤。那一刻,我覺得爸爸變得很神奇,神奇中透著一種懷念,因為我知道他是聽著算盤聲長大的。
歲月留逝,時過境遷,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我們小學生都會運用計算器與計算機了,又快又準確,很少再去學習和掌握算盤這一古老的謀生手段。但作為需要保護性傳承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算盤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后續的傳承發展問題,已經迫切地擺在了眾人的面前,因為上面有著祖輩和父輩曾努力的印跡。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