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黨的建設歷史,也是黨的話語建設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歷史。在這一偉大進程中,黨的話語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準確把握時代主題,突出“大眾”的話語主體地位,堅持“誰在說話,為誰說話,說什么話,怎樣說話”的話語范式,喚醒大眾、解放大眾、服務大眾、引領大眾。
一、“解放勞苦大眾”的黨建話語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黨的建設話語體系的偉大奠基者。毛澤東在深入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了“農民”這一當時最大的話語主體,圍繞“農民”和“農村”展開了話語構建和革命實踐斗爭。其早期的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民眾的大聯合》等反映出毛澤東很早就將注意力放在中國最大規模的“無產者”——農民身上,積極適應底層農民的思維習慣和話語方式。黨建話語在這一階段的構建,緊緊圍繞“革命”的時代主題和“勞苦大眾”的話語主體,不斷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中國化,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的黨的群眾路線的“直白”話語表達。
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黨建話語
鄧小平深刻把握“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話語主旋律,立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話語訴求,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共同富裕”為主要話語內容,打造符合時代要求的黨建話語。鄧小平突出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喊出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時代口號,將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第一目標。用大眾所熟悉的樸素生活經驗話語來承載和說明如何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利于深刻、抽象的理論為大眾所理解和運用,體現了鄧小平偉大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話語藝術,將黨建話語體系的探索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黨建話語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人民主體地位的唯物史觀,有針對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時代追問。要求“每個領導干部都要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中交一些知心朋友,經常促膝交談”。在“談”的過程中,講群眾語言,說大眾話語?!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回應了中國老百姓所關注的“中國共產黨向何處去”的核心問題,從經濟、文化和人民三個宏大維度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自成體系,說理明晰?!跋冗M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核心詞匯和短語在日常生活中頻現,為中國老百姓所熟知,便于大眾理解和接受,使大眾對這一黨建話語有天然的親近感。
四、“以人為本”的黨建話語
新世紀,中國發展遇到三個層面的問題,即“中國要不要發展”“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中國怎樣實現發展”。用“不折騰”強調中國的發展和方向,肯定性地回答“中國要不要發展”問題。用“科學發展”闡釋中國的發展道路,科學性回答“中國怎樣實現發展”問題。用“和諧社會”來定位中國的發展目標,回答“中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這個時期黨的話語建設的探索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在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上更加突出面向大眾的適應性。
五、“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黨建話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使用了直白樸素的大眾話語,既“接地氣”又意義深遠,充滿凝聚力、說服力、感染力,是新時代黨的話語建設的光輝典范。在談到黨的領導地位時,使用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一俗文俚語的使用,系統、全面、準確地表達了黨的領導地位的寬度和廣度;在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性時,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以此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艱巨性的預估與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敲鑼打鼓這一消遣行為進行了鮮明對比,很容易讓人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性;在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中的協商民主時,用“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這一表達準確道出了人民民主的真諦。正當西方國家還在用復雜而難懂的巨大篇幅在全世界宣揚和鼓吹自己所謂現代化民主的時候,“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人民民主話語表達回歸了民主的本質,無論是在內容本質上還是在話語形式上全面超越了西式民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泰山學者、青年專家 吳榮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