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社融增速創十年最低 寬信用仍在路上

    企業和居民的融資意愿雙雙下滑,最新社融數據全面走低。

    央行日前公布的上月金融數據顯示,當月新增社融2.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693億元;社融存量為308.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

    單說數字可能不會有太多直觀感受,換個角度從增速看,社融增速下降了0.3個百分點,已經降至10%,創出了歷史新低。

    這個社融增速的歷史新低,是政府債券、人民幣貸款和非標融資三大支柱同時萎縮的結果。

    政府債券發行8109億元,盡管專項債發行較今年上半年明顯提速,但是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導致同比下滑。

    相比政府債券,人民幣貸款和非標的顯著下滑,更能反映當前經濟主體融資意愿的降低。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減少1397億元;表外三項繼續壓降,合計收縮2136億元。其中,信托貸款同比大幅下降970億元,一方面是因為今年以來資管新規持續推進,進一步壓降通道類信托規模,另一方面也與近期出現的地產信用風險相關。過去幾年,主投地產類項目的信托產品年化收益率較高,在高凈值人群中賣得風生水起。但是,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近期幾個頭部房地產企業接連暴雷,現在是該還賬的時候了。

    “永遠不跌”的房子終于還是開始跌了,一向買漲不買跌的購房者也開始謹慎了。居民短貸和中長期貸款雙雙同比少增,其中短貸同比少增175億元;在嚴格的地產政策下,居民中長期貸款延續了5月以來少增的趨勢,9月新增4667億元,同比少增1695億元.

    企業對于擴大生產也呈現整體謹慎的態度,9月短貸多增552億元,新增中長期貸款同比少增3732億元,延續了下降態勢,成為拖累信貸下滑的主要因素。

    9月社融數據與央行三季度銀行家問卷調查報告能夠相互印證。該報告顯示,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68.3%,比上季下降2.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下降5.2個百分點;行業層面降幅最大的是房地產企業,比上季度下降2.8個百分點;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指數為72.1%,比上季下降0.2個百分點,降幅遠低于大中型企業,或反映小微企業在上游漲價的壓力下經營較為困難。

    綜合來看,社融的萎縮反映了經濟下行壓力,樓市是最重的那塊砝碼。在社融數據公布后,央行舉行了第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這次會議回答了諸多房地產相關問題,其中傳遞出的政策信號耐人尋味。

    首先,央行明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政策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強調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是做好房地產金融工作的長期原則。

    在明確政策總基調后,央行也表示當前部分銀行對房地產貸款過于收緊,應予以糾偏。比如部分金融機構對于30家試點房企“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存在誤解,將要求“紅檔”企業有息負債余額不得新增,誤解為銀行不得新發放開發貸款,企業銷售回款償還貸款后,原本應該合理支持的新開工項目得不到貸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業資金鏈緊張。

    前后聯系看,地產融資或會階段性糾偏,但大方向難以逆轉。很多人出于歷史經驗,習慣性地認為經濟走軟、地產救市,這個老套路已經成為歷史。四季度或有寬信用政策出臺,但究竟有多寬,不宜預期太高。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