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政、培、評、獎”——青島市奏響才盡其用“四部曲”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绷暯娇倳浽f“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集聚人才不是目的,使用人才才是根本。只有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才能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價值,進而為城市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作為連續兩年被評為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的青島,肩負著建設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國之重任,正在深入推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正在全面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創業城市,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近兩年來,青島秉持“來了就是青島人”的理念,堅持“以人才為本,對人才負責”的態度,著力構建近悅遠來、才盡其用的機制體系,奏響的“政、培、評、獎”用才四部曲。

    ——堅持以用為本,讓人才在干事創業中實現人生價值

    古人言,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識者竭其謀。對人才,用當其事,以一當十;對事業,用當其人,事半功倍。“對人才最大的尊重,就是讓他們才盡其用”,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人才開發處工作人員介紹說,“近幾年,青島在重視人才引進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存量人才的開發利用”。青島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圍內全面發起、縱深推進十五個攻勢,全力做大做強13條產業鏈,為海內外英才來青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打通產才融合壁壘,拓展人才使用新空間。青島市聚焦打通產學研融合壁壘,在全市組織開展千名專家“三進”行動(進重點企業、進企業研發機構、進見習實習基地),為高層次人才與企業搭建對接合作橋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讓人才在干事創業中充分“燃燒”。行動開展以來,攜手山東大學、半島科創聯盟等,開展了高校技術創新成果對接中小企業活動、“博士后企業行”、ALD技術應用專場對接、博士進企業掛職等系列活動,目前,已對接梳理專家教授科研成果、企業生產研發及人才需求等項目清單348項,推動18個項目開展正式合作,17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突破“單位人才”束縛,構建人才共享新機制。青島市出臺支持柔性引才政策,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采取規劃咨詢、項目合作、成果轉化、聯合研發、技術引進、人才培養等靈活多樣的方式,面向全球招募各類英才到青揭榜掛帥;支持企業建設“人才飛地”,就地集聚人才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將市科技計劃、科技獎勵向以柔性方式來青島市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及其團隊開放,對柔性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直接納入青島市高層次人才服務范圍,享受綠色通道服務。據不完全統計,青島市每年僅專家工作站就柔性引進人才200余人次。

    突破“區域人才”限制,搭建聯合研創新平臺。青島市堅持平臺思維、生態思維,集中打造博士后創新創業人才集聚的“強磁場”,不斷涵養博士后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設立168家博士后站(基地),形成了博士后招收培養、創新創業“全鏈條”平臺體系。打造全國首個線上博士后成果轉化交易平臺,注冊會員超過10000人,實現博士后成果轉化項目一鍵加速。首設青島博士后平臺協作聯盟,聯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61家研創平臺、海爾集團等49家創新創業平臺和青島財富管理基金業協會等21家產融發展平臺,打通博士后成果轉化、產業鏈接的壁壘,筑牢博士后創新創業人才發展的新高地。輻射成立膠東經濟圈博士后平臺協作“1+5”聯盟,集聚博士后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助推全省乃至全國博士后平臺協同創新、聯合創業。

    ——堅持用培結合,讓人才在使用中加快發展成長

    為人才服務,對人才負責,一定要對人才的職業發展負責。為此,青島市大力實施“未來之星”工程,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主體作用,準確掌握其需求所在,將培養開發貫徹人才成長發展全過程,真正站在人才角度對人才負責。

    對于青年人才,實施萬名大學生見習實習計劃,企業通過認定成為見習實習基地承接見習實習活動,在校學生通過集體或個人申報參與進來,在實習見習活動中充分了解青島、增加實踐經驗。全市累計認定青年見習基地835家,提供見習崗位54260個,組織大學生見習實習15374人。

    針對有望帶領企業成長為“獨角獸”“瞪羚”企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和核心技術人才,采取以績推才、以賽選才、自主薦才等方式,納入新銳人才托舉培養計劃,給予企業10萬元至50萬元培養經費。

    瞄準對重點產業發展具有戰略引領作用的世界級水平科學家,實施“頂尖人才”集聚工程,對自主培養、全職引進的給予500萬元安家費,對柔性引進的連續三年按照上年度在青納稅薪酬的30%給予獎勵。2019年以來,累計認定獎勵頂尖人才12名,發放獎勵資金3230萬元,集聚院士63人(其中駐青院士33人、聘任院士30人)。

    ——堅持以評促用,讓人才在人才評價中獲得認可和尊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近幾年,青島市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放管服”的要求,放權搞活人才評價,以評促用。

    堅持“誰用人誰評價”,在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目前已有5000余人通過自主評價考核。同時,推進職稱評審權限下放,將中小學教師、工程中級職稱評審權下放至區市。在全省率先開展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試點、高層次人才職稱評審“直通車”試點。

    實施“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在基層衛生、中小學教師、農業等系列累計近1000人獲評高級職稱。在全國率先開展工業互聯網職稱評審,創新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為更多專技人才暢通職業發展通道。  

    積極推行人才分類評價,堅持共通性與特殊性相結合,針對科技人才、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教育人才、醫療衛生人才、技術技能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金融人才、外語外事外貿人才等十類人才,明確評價重點,弱化論文、獎項等評價內容,引入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綜合運用考試、評審、述職、答辯、業績展示、服務對象滿意度等手段,進一步建立健全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核心的人才評價體系,著力提高評價的針對性和精準性。

    積極探索人才市場化評價,在《關于加快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人才集聚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試行)》中,提出以賽選才、以績推才、以薪定才等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

    ——堅持分配激勵,全面激發人才在使用中的創新創造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資源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不會越用越少,只會越用越豐富,而刺激人才創造活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勵。

    針對技能人才,青島市出臺《關于弘揚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見》,明確了“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貢獻大者多得”的分配原則,鼓勵企業設立針對技術工人的崗位津貼、技能津貼、帶徒補貼,建立津(補)貼標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鼓勵企業加大對技能要素參與分配的激勵力度,重點探索技能要素和創新成果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實施辦法。鼓勵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率先探索推行關鍵技術技能崗位持股制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資增幅應不低于本單位管理人員人均工資增幅。鼓勵企業對獲得市首席技師、市勞動模范及以上稱號的技能領軍人才,參照中高級管理人員落實經濟待遇。允許采取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制、年薪制、股權制、期權制等方式,提高高技能領軍人才經濟待遇。鼓勵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行技術創新成果入股、崗位分紅等激勵方式,促進長期穩定提高技術工人收入水平。

    針對事業單位人才,青島市分類實施定制化精準化激勵。其中,對于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按照“單位說了算,市場來判斷”的思路,下放高層次人才認定權限,實施頂級人才績效工資總量單列核定、高級人才績效工資總量專項核定政策,采取人才團隊激勵、關鍵崗位激勵、實時獎勵激勵、持續扶持獎勵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模式。政策實施一年來,共為5家事業單位額外核增高層次人才專項獎勵性績效工資3000余萬元。此外,還探索制定事業單位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政策,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勵廣大人才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封滿樓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