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xlrhz"></address>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meter id="xlrhz"></meter></listing></address>

<em id="xlrhz"><address id="xlrhz"></address></em>

<address id="xlrhz"><address id="xlrhz"><nobr id="xlrhz"></nobr></address></address>
<address id="xlrhz"><listing id="xlrhz"></listing></address>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首頁評論丨資本明星頻登場 北交所蓄水效應初顯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北京證券交易所宣布設立的消息發布以來,新三板市場融資活躍度明顯提升,9月13日-9月17日一周時間內就有29 家公司發布了定增公告,其中涉及多家產業資本、國有投資基金、市場化VC和PE機構,其中不乏深創投、高瓴資本這樣的頂流明星資本。

    引入資本活水,市場機制完善和創新是關鍵。以往新三板交易活躍度較低,一級市場機構退出難度較大,一方面阻礙了創投機構的投資熱情,另一方面也難以發揮資本對企業股權的有效定價。

    新三板作為服務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重要平臺,從2013年正式運營至今經歷了多階段、多層次的改革,包括引入做市商制度、降低合格投資者門檻、轉板制度,劃分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實施,主要解決的就是市場流動性不足、融資功能欠缺等問題。

    北交所的設立是新三板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化和延續。作為新三板分層金字塔的頂端市場,北交所專注“專精特新”,為細分領域具有優勢的中小型高成長創新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助力中國智造解決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

    北交所兼具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特點。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與滬、深交易所形成錯位競爭之勢。面向“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北交所上市企業符合條件的可向科創板和創業板轉板,而股轉系統(創新層和基礎層)的意義主要是引導和規范中小企業股份制改革,為借力資本奠定基礎。交易所各板塊之間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良性競爭,并具備協同效應。

    北交所平移精選層各項基礎制度,同時試點證券發行注冊制,優化公司治理標準,設置差異化的交易制度,漲跌幅限制30%,降低準入門檻,個人投資者準入門檻為開通交易權限前20個交易日日均證券資產50萬元加上2年投資經驗,投資門檻相比創新層的100萬元,更有利于吸引投資者提升流動性。同時,北交所還將采取公司制經營模式,充分探索交易所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創新。

    總體看,北交所改革著眼于流動性、定價效率等關鍵問題,打通投資和退出渠道,這些問題的解決,將不斷提高北交所對PE、VC等產業投資者的吸引力。北交所對創新層、基礎層形成示范引領和“反哺”功能,全國股轉公司掛牌交易的基礎層、創新層和北交所共同構成升級版的“新三板”。

    引入資本活水,還需要良好的掛牌企業質量。目前新三板精選層公司中,列入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的有12 家,占精選層總量的18.2%。創新層小巨人數量82 家,基礎層小巨人數量為151 家。創新層小巨人行業主要分布在工業(29家)、信息技術(28 家)和原材料(12 家),具有明顯的制造業和新興產業色彩,金融脫虛向實意味濃厚。

    從宏觀層面看,設立北交所是對資本市場更好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主要內容。北交所向下銜接創新層、基礎層乃至四板市場,同時堅持向滬深交易所的轉板機制,充分發揮紐帶作用,強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有助于打造并完善“創投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區域性股權市場—新三板—交易所市場”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資本這根紐帶,將把中國優質中小創新企業擰成一股繩,擰出中國先進智造的合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李冬明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