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嶗山區的“雙減”工作被教育部點名表揚,成為全國推廣的典型案例。記者采訪了解到,為更好貫徹落實《雙減》等文件精神,進一步規范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堅決扭轉一些學校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嶗山區以作業改革為突破口,發揮信息技術等手段優勢,統籌建設課堂教學云平臺,建立作業定期監測制度,打造“三精一管”嶗山模式,實現作業分層、個性化指導,確保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業時間,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做好頂層設計
提升作業質量
堅持以生為本,作業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高質量的作業設計要充分凸顯自主探究性、綜合實踐性、多樣選擇性和層次差異性,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區教研室專門出臺了作業管理實施方案,各學科教研員切實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研究、指導和監控。
學科教研員經常性組織開展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教研交流活動,加強過程教研指導。學校將作業設計作為校本教研重點,在作業的設計、布置與評價上切實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堅決扭轉一些學校作業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
學科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統籌考慮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尊重孩子的差異性,要立足于學生個體,增強作業的層次性、選擇性。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復性、懲罰性作業。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優勢做好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和全要素數據采集,基于大數據分析、學生能力系數和作業完成時間推送個性化作業,在實現精準的基礎上控制好書面作業總量,并完善作業結果運用,綜合發揮評價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
做好時效管理
減輕學生負擔
為確保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作業時間,嶗山區運用搭建的作業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在作業“時效”上下功夫,做到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初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
區學科教研員指導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針對作業進行研究,結合學生學情,了解作業的難易程度、所需時間、容易出錯的地方和適宜的學生群體,在平臺上標注每道題目作答時間,平臺自動計算作業完成時間。
建立以班主任為總協調人的作業協商機制,協調各年級、班級學科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確定的作業數量和時間,提前審核,統籌發布,規范作業布置。學科教師結合平臺基于學生薄弱點自動推送的題目進行作業布置,并將最終作業提交年級組長,組長審核通過后提交班主任,班主任統籌各學科教師布置作業時間并發布作業。
為科學記錄和分析學生家庭作業完成時間,要求學生每次作業都填寫起始時間,然后將教師作業預估時間和學生的實際作答時間進行數據對比分析,找出學生的薄弱項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潛在問題。
做到三個精準
實現有效分層
學校專門制定作業管理的細則,將作業設計納入到對教師的評優考核中,在集體備課的同時,專門安排作業研討,在云平臺提供的學科作業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學生學情,打造個性化的AI校本化作業本,在立足本校學情基礎上,由各學科教研員帶領學科骨干教師打造資源庫,各學校結合學情印刷成AI智能校本作業本;如嶗山實驗初級中學針對學校實際情況,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作業,錄入到教學云平臺的校本題庫中,供老師們選擇使用。具體流程是:設立系統管理員,進行用戶管理和科目設置。各學科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擔任科目負責人,管理學科知識點、能力點及題型,同時負責試卷管理、審核題目等相關內容。各位教師精選精編習題,進行查題、加題、組卷和分享,并及時上傳校園校本資源庫,形成可持續使用的資源,讓每一道試題發揮更大作用,落實減負提質!學生日常作業在AI智能校本作業本上完成后,通過全區為每個班級配備的高速掃描,在1-2分鐘內完成作業分析,即時呈現作業作答情況分析。作業在掃描之后錯題被自動收集,同時進入學生錯題本和教師錯題庫,教師在錯題庫中可以準確知道每道題的作答情況,了解學生的薄弱項,并針對這些錯題進行靶向訓練。嶗山三中數學組根據學科特點,非常重視靶向作業的布置。通過學生的錯題匯總,布置靶向作業,讓學生復習回顧自己的錯題,并添加變式題進行變式訓練,鞏固所學內容。學生錯題再做一次做對后,該題就會從他的錯題庫中被剔出剔除。學生可以將自己錯題本中的錯題打印出來,錯題本中的每道題都會標記錯誤的次數,對于那些錯了兩次以上的習題,就需要特別引起學生和老師的注意,學生也可以找老師進行查漏補缺式答疑解惑,避免機械性重復性作業,減少無效學習時間。嶗山實驗初中為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都會根據學生的作業和掌握情況,布置靶向作業,進行精準、一對一練習夯實,學生在學生端會形成錯題集,進行再次查缺補漏。同時為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階段性學習中后,都會根據學生的學情和意向,重新分層,進行各層學生的流動。學生在不斷流動的過程中,接受挑戰,實現跨越,從而也間接刺激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各學科教研員定期作業專題研究,形成由學科專家、骨干教師等組成研究團隊,針對作業的總量、作業內容、作業形式、成效等進行評估和研討,并將評估結果納入到對學校教學質量的考核中,對于做的好的學校要進行表揚,做的不到位的學校督促整改,確?!半p減”精神層層落實到實踐中。做好定期監測
落實有效監管
為建立作業管理長效機制,嶗山區借助平臺加強過程監管,嚴格做好作業的審核、公示、監測等工作,加強過程性的監管和指導。
為全面做好作業監管,每學期對學校4年級、8年級師生進行一次課業負擔抽測,并結合過程性學生日常作業情況數據分析,把脈各學校、各學科在作業總量、時間、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存在問題,同時生成區域報告、學校報告以及學生報告,綜合發揮評價導向、鑒定、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為行政部門做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從學校來說,多渠道發揮監管職責,確保作業管理有章可循。嶗山區育才學校對作業布置采取“雙公示雙調研”的方法,“雙公示”是指既在校內設置作業公示欄,面向學生公示作業,又在家長群內面向家長公示作業。作業公示不僅有具體內容,還有完成作業時間,不僅有必選作業,還有分層作業。“雙調研”是指開展常態化作業調研,一是面向家長調研,二是面向學生調研,主要通過座談、調查問卷等形式進行,動態、及時了解情況,調整教育教學方式。
教研員每周還會選出一篇在作業管理方面有典型代表的案例,通過教育局公眾號等形式宣傳,讓其他學校借鑒。加強對教師、家長和學生的多角度宣傳,明確解讀各項規定要求,通過不同方式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作業認識,組織宣傳引導,減輕家長心理焦慮,幫助家長樹立正確育兒觀念,促進家校協同育人。
嶗山區還定期開展加強教師在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作業批改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定期舉辦學科教研交流活動,提升教師在作業管理方面的能力。
青島財經日報/首頁新聞記者 國瑾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