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已經記不清是哪個品牌率先在衛生巾廣告里打出“不含熒光劑”的牌,但對于紫色光線照射下含熒光劑和不含熒光劑的兩款衛生巾之間鮮明的對比,相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從那時開始,“熒光劑”就猶如洪水猛獸和過街老鼠,讓消費者寧可花高價也要努力繞開這個坑。
真相解讀:
對于熒光劑,我們真的足夠了解了嗎?
商品顏值高賣的才好 熒光劑就是它們的“粉底”
我們所提到的熒光劑,全稱應該叫做熒光增白劑,主要用于提高產品在日光下的白度,已被廣泛應用在紡織、造紙、洗衣粉、洗衣液、肥皂、橡膠、塑料、顏料和油漆等商品的生產中。熒光增白劑是一種熒光染料(又稱白色染料),是一類復雜的有機化合物。它的工作原理是吸收不可見的紫外線輻射產生藍色或藍紫色熒光發射,消除白色制品基體的黃光,同時增加物質對光線的反射率,使肉眼看到的物質更白。
其實加入熒光增白劑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商品看起來更白更亮,從而給人留下“干凈、品質上乘”的印象。雖然說這些年大家開始轉變觀念,甚至會買一些不經過漂白、顏色發黃發暗的棉制品,但商家給產品中加入熒光增白劑的最初目的,還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從300多種精簡到100種 足夠安全的才留到今天
根據英國染色家協會(SDC)和美國紡織化學家和染色家協會(AATCC)合編出版的《染料索引》工具書中所介紹,目前已收錄的熒光增白劑大約有300余種,主要化學結構可分為五大類,包括:二苯乙烯型、香豆素型、吡唑啉型、苯并惡唑型、二甲酰亞胺型等。經過多年實踐,目前國內外仍在生產和使用的熒光增白劑不足100種,這些都已被毒理數據證明是低毒或基本無毒的,所以消費者是可放心使用的[1]。各種添加熒光增白劑的食品、紙制品及化妝品等產品,都需要經過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檢驗[2-5],檢驗合格方可對外銷售。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