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片區內的街道內,眾多不同時期的特色建筑參與書寫了青島城市的發展史與變革史,文脈綿延、積淀深厚。而現在,隨著城市格局的不斷更迭擴張和核心主城區定位的更新,以歷史文化街區為代表的越來越多老街區,在保護街道外貌和歷史價值的基礎上,正期待著迎接更具時代價值的新使命。
近日,市北區于海泊路舉辦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座談會,市北建投集團匯報了市北區歷史街區總體規劃方案及工作推進情況,在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智綱智庫創始人王志綱,原山東省旅游局局長、中國旅游集團專家委員會成員于沖,天泰集團創始人王若雄,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徐飛鵬等領導、專家的深度討論下,市北歷史文化街區在深度探索城市更新保護、時尚美學提升、街區生態營造等方面,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作為主城核心區,對于市北區而言,如何運用好歷史街區的土地空間和城市存量,其核心在于熟練把握市場模式,通過產業導入、商業配套的形式,方能真正實現老城復興。
當下的市北,正以“新航運、新金融、新貿易”三大旗幟構建城區發展的生態體系,將港口作為最大抓手做好資源整合、形成合力,更通過依托引入頭部企業、機制改革等方面系統性做好垂直產業延展。
一個全新的、具有市北發展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正不斷崛起。
具有“煙火氣”的歷史街區樣板
放眼全國找尋優秀的歷史文化街區轉型示例,不管是借鑒成都如今最繁華的商業街區太古里,或者是借鑒上海田子坊歷史街區,再或者居住類歷史風貌區改造典范南京小西湖,我們可以發現,從空間維度還是概念維度上來看,它們都是既包含建筑、街道、環境和基礎設施等物質元素,又具有民俗、歷史存在情結等文化因子,這些也是當下歷史街區能實現價值重塑、吸引新鮮人流的密碼。
而中國的國內大循環,必然是跨越南北、東西互濟的循環,在這樣一個大的國家背景之下,青島位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是黃河流域九省區的經濟出???,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內外循環的“雙節點”城市,又是國內東西、南北大循環的“雙節點”城市。
結合城市更新的角度,青島如果想要破題融入發展新格局,勢必要承擔起加速南北發展協同、推進北方城市崛起的職責,從這一角度來看,其主城核心區的歷史文化街區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盤活現有的空間存量和產業存量。
中國北方,急需一個歷史街區改造的樣板,而如今的市北代表青島,有決心,也有勇氣打造出一個具備老城特色,更具開放發展新引力的“新”歷史街區。
而歷史街區需要“煙火氣”,更需要“人”所帶來的生命力。
站在更新的起點,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為市北帶來了更多元的發展舞臺。當打造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成為青島的使命,打造國內一流的歷史街區,如今的市北亦可以說是天時地利。
而要實現“人和”,以“人”為主語,或許歷史街區的改造關鍵亦浮出水面,市北需要打造更具魅力化的歷史文化街區,吸引人才、居民、游客,真正做到在建筑、商業與文化上與消費者產生情感共融。
從吸引人口這一方面來說,市北的發展規劃已然昭示了其吸引力。在歷史街區內,一張產業帶動商業共同發展的名片正不斷推廣。
更重要的是,集全球的高端力量,運用總部經濟、平臺思維等手段發展歷史街區,是市北布局的大謀略;而運用商業、文旅的手段進行服務配套,不斷吸引大眾來到市北共同發展,這可以看作市北對于歷史街區的精細雕刻。
顯然,一個更具生命力和市北標簽的歷史文化街區,將立足于中國北方,以全球化的視角輻射全國,將生產與生活有機融合,進而實現街區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導入“盤活”歷史文化街區
追溯歷史便不難發現,市北區歷史文化街區的定位從不局限于一個單一的元素,不管是商貿往來還是居民居住,昔日,這里作為城市都是一個小的、鮮活的有機體,充分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需求。
以四方路街區的里院為例,老青島人口中的“有錢不用出里院” 直接說明廣興里的結構更類似現在的綜合商業體:除了貿易功能,圍繞廣興里,戲臺、說書場、茶社等娛樂休閑場所成為當時的“標配”,不管是固定鋪位經營的商戶,還是流動叫賣的攤位,在當時,在廣興里,居民居住、消費、娛樂、商貿等多種需求都能被滿足。
如今,把握四方路、館陶路、上海路武定路、無棣路、黃臺路、三江路、長山路這七大歷史街區,附加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市北將結合后續的招商、產業更新,致力于打造集產業復合型、商業復合型、居住復合型于一體的綜合型歷史文化街區。
在四方路街區,這里以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廣興里)為核心,依托深圳工業設計協會等優質資源,已經集聚了德國黑馬創新設計思維實驗室、海爾創新設計中心等18家海內外設計機構。在這一龍頭帶動下,不少高端項目正陸續被這片同時具有老城韻味與創意前景的“寶地”吸引。
以廣興里為例,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的落地,更為這片街區的發展提供了國際化平臺,對歷史文化記憶示范片區乃至整個青島的發展,都提供了更廣闊的國際化空間,在資源上為街區賦能。同樣,青島國際化的設計驅動拓展能力和街區的文化積淀也將雙向賦能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建設。
去年11月28日,位于館陶路街區的青島新金融產業園正式揭開面紗。今年以來,市北區堅持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以大平臺承載大發展,全力構建“1+6+N”產業載體支撐體系,扎實推進RCEP試驗基地建設,系統推進港產城融合、高效聯動、協同發展。據了解,青島新金融產業園為入駐企業提供以金融服務為主,9大類27項服務內容,覆蓋了企業各個發展階段。目前,青島新金融產業園已入住新金融企業32家,包含了金融科技、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諸多新金融門類。
借助RCEP試驗基地的政策契機,館陶路在建設青島新金融集聚區的基礎上打造了RCEP青島企業服務中心。作為推進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建設的重要落子,中心正助力企業更好地掌握和應用RCEP協定,為企業在青島乃至整個山東的發展保駕護航。未來,市北還將賦予其文化旅游功能,深度激發老城活力。
這些種種都成為市北歷史文化街區有序導入產業的生動案例。
當下的市北趨向于從文化引領、業態升級、物質優化三個維度更新歷史文化街區,并通過平臺化運作模式,搭建“開放共享、互為生態”的產業平臺生態圈,實現歷史城區產業發展的體系化運作。
顯然,不管從產業、商業、居住,還是從物質、文化的緯度考慮,市北的歷史文化街區與4.0時代的城市更新概念,可謂是完美契合。
乘風RCEP推動城市更新
縱觀全球城市發展和改革,結合中國城市更新過程,不可置否的是,一個開啟存量煥新、內涵增值的城市4.0有機更新時代已經成為當下的主題。
城市4.0時代,旨在“環境提升、產業升級、人口導入”三位一體產城融合發展,是以尊重人權、體現人文為宗旨的更新理論,旨在推動城市內的產業更強、城市更新、人民更好。
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規劃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的任務,要求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
可以說,在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下,增量擴張的城市發展模式正退出歷史舞臺,城市更新正成為當下中國城市建設的主旋律。從“新區開發的增量發展”到“城市中心重構的存量挖掘”,這也更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如今城市更新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隨之而來的是,老城煥新成為城市更新的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個建筑都在穿行的歲月里留下滄桑的故事。城市特色風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因素、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等長期積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決定著城市的品位?!?/p>
2020年年初,當15個攻勢帶來了無限可能,抓住青島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核心區建設的機遇,為助推大港片區轉型升級和核心區產業發展,市北充分發揮歷史街區的產業承載作用,使其成為推動青島市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2020年5月28號,廣興里——這座被修繕煥新的青島“里院樣板”正式開業納客,老城區與新產業的碰撞也就此開啟。
2020年年末,隨著市北區搶抓RCEP機遇,規劃建設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市北區歷史城區也迎來了全面騰飛的新機遇。歷史文化街區與青島國際郵輪港區僅一街之隔,被定義為“RCEP產業先行承載區”。
從青島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定位的更新無疑意味著歷史文化街區的再度升級。
乘RCEP東風,歷史文化街區作為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的重要協同區和產業先行承載區,市北區歷史城區圍繞RCEP進行產業布局,正加快城區產業落地、集聚,實現老城區復興發展。
歷史城區保護更新座談會也在四方路街區舉行,更成為市北在確定打造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這一大發展路徑之下,對于以廣興里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再度復盤整合,亦更清楚地剖析了其接下來的發展脈絡。
整體來看,這片厚重的土地,將攜手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的重要協同區和產業先行承載區,形成“RCEP引領、平臺運作、三核驅動”的歷史街區產業發展新格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文化為載體,以產業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市北歷史文化街區將最終實現宜產、宜商、宜居、宜游的歷史文化街區新潮流。
記者 姜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