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張五常教授指出,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這一觀點被廣泛接受,反復引用。
今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指出,我國未來城市化的兩個趨勢,其中一個就是全國1800多個縣市的農村居民向縣城集中,因此縣域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要。
縣自古以來就是基本的治理單位,雖然是行政手段劃分,體現政治職能,但也是基礎的經濟單元,很多縣城都是自發形成的一定的區域的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強縣又是縣域經濟的排頭兵。據工信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百強縣其實沒有什么懸念。江蘇、浙江、山東再次霸榜,一如既往,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席位。去年GDP突破千億元的縣市達到了38個,其中江蘇占有16個,名副其實“蘇大強”,其昆山、江陰GDP突破4000億元,如果放在地級市GDP排行榜上,這個體量也能排在50多名,超過了一些省會城市。
百強縣何以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城市還在固守計劃經濟的壁壘,縣域經濟以制造業為基石,和鄉鎮企業迎來了第一輪發展,創造了諸多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昆山是縣域經濟的“王中王”,已經連續十多年位居百強縣榜首,是以鄉村集體企業興旺發達的“蘇南模式”的代表。昆山之路和張家港精神、園區經驗并列為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法寶。福建晉江誕生了“晉江模式”,浙江以慈溪、義烏為代表,誕生了“溫州模式”。
如今,支撐縣域經濟走向繁榮的仍然是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實體經濟,工業是令百強縣脫穎而出的主要競爭力。
據賽迪《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工業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超過八成的百強縣,第二產業占比超過40%。去年百強縣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均超過廣東省,略低于江蘇省、浙江省和山東省。意味著百強縣工業支撐經濟發展,并且從產業配套的承載地向工業經濟的主陣地加速轉變。
不單單是重工業,放眼衣食住行,老百姓的吃穿用度都在縣城里。山東即墨的童裝,江蘇丹陽的眼鏡、杭集的牙刷,浙江義烏的小商品、諸暨的襪子,廣東順德的家電、澄海的玩具,福建石獅的男裝、晉江的運動鞋……每個縣都有一塊或幾塊金字招牌。包括此前爆火的宇宙第一大縣山東曹縣,是全國最大的演出服和漢服基地,承包了日本90%的棺材。
縣城想要脫穎而出,必須要有產業支撐。立足特色優勢,找準發展定位,讓產業活起來,才能帶動縣域經濟火起來。
評論員丨初志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