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任明杰 金一丹)人去樓空、雜草叢生……這是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在拜騰汽車南京總部調研時看到的景象。這家估值一度超過40億美元,并有富士康、寧德時代、一汽等加持的“造車新勢力”,在“燒光”84億元仍造不出一輛車后選擇停產,近日更因被債主申請破產清算而處于風口浪尖。
中國證券報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造車新勢力”異軍突起,但有的卻陷入重復建設的泥潭。專家指出,在汽車產能過剩背景下,部分“造車新勢力”能否擺脫“燒錢”模式而著眼于打造先進產能,成為殺出重圍的關鍵。
(資料圖,新華社發)
“跑馬圈地”走上老路
“我們2019年5月開始向拜騰所屬的知行公司供貨,當年10月他們就開始拖欠貨款,后來干脆不付款了,一共欠我們250多萬元。去年我們起訴并勝訴,但一直執行不了?!碧K州仁義機械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孫仁軍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我們只好向法院申請對其進行破產清算。”
仁義公司只是知行公司眾多債主中的一個。民事裁定書顯示,知行公司拖欠供應商、建筑商的款項達數千萬元。法院認為,知行公司身陷困境是暫時現象,并以不符合受理破產條件為由駁回了仁義公司的請求。面對已停擺整整一年的拜騰汽車,孫仁軍只能嘆氣:“不知道它能不能起死回生?!?/p>
拜騰汽車面臨的困境是眾多“造車新勢力”發展狀況的縮影。
近年來,“造車新勢力”遍地開花、跑馬圈地,掀起一輪產能擴張熱潮。據統計,在第一批“造車新勢力”狂飆突進的2015年至2017年,當時的規劃產能高達每年2000萬輛。但除了幾家頭部企業,大多數“造車新勢力”沒有走到量產這一步,銷售情況更是慘不忍睹。其中,博郡、知豆、時空、領途等多家“造車新勢力”2020年銷量為0。
在此背景下,產能過剩的問題凸顯。
以“造車新勢力”重鎮江蘇省為例。江蘇省發改委此前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汽車產業投資項目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的通知》顯示,2020年江蘇省汽車產能利用率為33.0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0個百分點。其中,“造車新勢力”成為“重災區”。2016年以來新建的前途、敏安、楓盛,建成后產能利用率均低于5%;大乘汽車金壇分公司更是連續兩年汽車產能利用率低于2%。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0年我國乘用車產能問題分析》指出,我國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從2017年的66.55%降至2020年的48.45%,處于產能嚴重過剩區間。分析人士表示,除傳統車企按部就班增加產能外,“造車新勢力”興建的新產能陸續投產也是汽車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
產能利用率低導致“造車新勢力”普遍虧損。長安汽車副總裁楊大勇曾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我們做過一個研究,產能利用率不足是影響企業利潤重要因素之一。建產能很簡單,但利用率不足對企業影響非常大。”
目前,依靠融資支撐的“造車新勢力”正經歷“生死時速”。蔚來、理想、小鵬“三劍客”已實現量產并上市融資,進入正向循環。賽麟、博郡、長江、前途等卻接連陷入停產、欠薪、破產等困境。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伙人閻焱近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造車新勢力倒閉潮不會太遠了?!?/p>
第二批“新勢力”洶涌而至
第一批“造車新勢力”還在泥潭里掙扎,第二批已洶涌而至。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新注冊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達7.3萬家,同比增長183.4%。百度、富士康、滴滴、小米、360等巨頭先后宣布進軍整車制造領域。
為何越來越多的企業前赴后繼沖入造車領域?
華東某車企相關負責人王博(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一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快,空間大;二是電動化、智能化是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顛覆了既有的產業格局,降低了行業門檻;三是特斯拉、蔚來股價暴漲帶來的造富效應,導致大量資本涌入。”
在王博看來,新興產業發展之初,“一哄而上”是特定現象。“特別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造車行業,‘卡位’非常重要。誰先跑出來誰就能活下去,比如‘三劍客’目前情況相對較好。但大多數‘造車新勢力’是抱著‘先上車再買票’的心態倉促上陣,追求產能的簡單重復建設,未來被淘汰在所難免?!?/p>
同時,作為政策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兵家必爭之地”。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造車新勢力”跑馬圈地的過程中,部分地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汽車項目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長、產值高,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大、就業的拉動力強。因此,成為地方招商引資的重點。
不少“造車新勢力”項目往往“兵馬未動、先畫大餅”。以2017年花落南通的賽麟汽車為例,該項目總投資為178億元,是南通單體總投資規模最大的制造業項目,也是當地“千億級產業園”中的重要角色,一期投產后計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1500億元的銷售。
有的地方發展新能源汽車項目過于心急。在今年3月份的那份《通知》中,江蘇省發改委尖銳地指出,部分地方對汽車產業投資項目“重招引、輕監管”,在履行項目監督管理責任上存在不到位現象。存在個別新能源汽車項目違規建設生產、少數地方政府違規為汽車產業投資項目提供優惠條件等突出問題。
僅靠“燒錢”難成氣候
對“造車新勢力”跑馬圈地的現象,崔東樹說:“這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階段,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更應該看到的是,‘造車新勢力’的出現激發了汽車產業的活力,帶來了新思路、新技術、新模式?!?/p>
但在人們的印象中,第一批“造車新勢力”帶來的更多的卻是“資本”。
在被稱為“造車新勢力交付元年”的2018年,時任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在某論壇上說:“光有錢是造不了車的。資本進入不會改變產業競爭和發展規律。對某些投機者和攪局者來說,汽車產業將是滑鐵盧?!?/p>
“本質上,不是產能過剩,而是落后產能過剩?!蓖醪┮会樢娧刂赋?,“第一批‘造車新勢力’一開始就被打上了‘燒錢’的烙印,但僅靠‘燒錢’是不夠的,還需技術、管理、營銷等多方面綜合能力,這是大多數‘造車新勢力’欠缺的。最后,產能建起來了,量產卻成了難題,更甭說銷售了?!疅鲆欢崖浜螽a能,沒有意義?!?/p>
新能源汽車產能低水平重復建設已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就明確提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夯實地方主體責任,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項目等亂象。
第二批“造車新勢力”有不少“老面孔”。以百度為例,在宣布下場造車前,其在無人駕駛領域進行長達十年的技術積累,賦能多家整車企業,與“造車新勢力”威馬汽車有著深度合作。
第二批“造車新勢力”努力撕掉“燒錢”的標簽。比如小米,與第一批“造車新勢力”動輒喊出百億投資的做法不同,小米的造車路線是“糧草未動、兵馬先行”。7月28日,雷軍宣布小米汽車自動駕駛部門啟動招聘,首批招募500名自動駕駛技術人員。
從第一批“造車新勢力”中跑出來的“三劍客”,通過上市融資“不差錢”后,在新建產能上反而更加理性。
以理想汽車為例,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理想汽車近日通過公司網站公開招聘“工廠長-(北京)制造基地”等崗位人員,工作地點均在北京順義區。今年5月,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理想汽車將依托原北京現代第一工廠廠房及土地資源,打造數字化、柔性化智能制造工廠,總投資60億元。
北京現代第一工廠于2002年投入運營,年產能為30萬輛。近年來,北京現代產能利用率急劇下滑。理想汽車目前只有常州一家工廠,產能僅有10萬輛,在交付壓力下欲擴大產能。這種先進產能“騰籠換鳥”的做法,也為其它“造車新勢力”突圍提供了新的思路。(完)
請輸入驗證碼